在经过历年变迁、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这座启蒙了好几代市民的大自然殿堂,顺利移师上海静安雕塑公园,鹦鹉螺形状的绿色建筑,以其优雅的身姿蕴涵着生命的永远的律动。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织了20余位著名的作家和摄影家,于今年年初走进即将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大家以手中的笔触与镜头,记录下这座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饱含着大自然百科知识的殿堂。
回望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见证: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上海改革发展变迁中的一页记载:它得益于上海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大气。十九世纪的上海,最能代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历史传承与创新突破,孕育了上海独特的气质,既不囿于传统,又颇具现代感。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在上海创建的“上海博物院”,以及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建的“徐家汇自然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院)。因此,上海自然博物馆也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而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上海自然博物馆也被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新蓝图,迁建新址、展现新貌、发挥新作为。
上海自然博物馆更是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建国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不仅承担着“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独特职能,而且记载了与城市历史相生相伴的自然瑰丽和生命轨迹,激发了公众对大自然热爱和探索之情。为了更好地传承使命,在市委市府领导的关心下,在多名院士专家的推动下,翘首期盼多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作为上海科技馆分馆开放了!在敞亮一新的场馆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9万件藏品集聚一堂,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条主线,演绎“自然·人·和谐”的主题,更彰显着上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魅力与魄力。
自然的探寻、科学的探索,最终还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构建。在自博馆中,无数人在这里获得知识的启迪,对自然的追问、对生命的叩问、对未来的畅想。
作家与摄影家实地采风新自然博物馆,推出本土作家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畅想、感怀,摄影家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不同视角的摄影,抒发对灿烂自然与缤纷生命的讴歌与赞美,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发展的无限向往。这些作家、摄影家,生于斯,长于斯,对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都有过亲身体验,有着不同感受和认识,而今走进新自然博物馆,更夹杂着新鲜与亲切之情。
当他们走进大厅,明亮的光线从细胞壁般大小不一的玻璃墙透射进来,仿佛穿越历史的尘埃,站在崭新的台阶,追索自然的演化之道,感悟造化的神奇,了解生命与人类文明的渊源。
徜徉其中,一路目睹生命长河中的多样物种,那些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飞鸟巨兽,那些美得让人咋舌的古生物,让作家们感慨万千:新自博“陈列布置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融植物与动物为一体,演绎生命的缤纷、生命的智慧,展现出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发展以及她的未来。”
新自博馆来之不易的珍稀标本,让作家们连连感叹:“展馆内有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有近千件,这里蕴含着多少生命生存的智慧和秘密,蕴含着多少生命发展和演进的动人故事,我相信每一次探寻,都可能有奇遇。”
这本《它是一粒种子》的编缉出版,提供了一扇了解与认识上海自然博物馆历史与现实的窗口。
博古而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不仅反映上海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海纳百川,而且在不断地显示人类历史与文化和谐传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开放,不仅成为市民了解自然、感受科学的文化盛筵,还将为和谐上海、生态上海,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丰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