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义
苏剑秋
  苏剑秋

  照片上的著名画家沈柔坚风华英俊,手拿画笔神情淡定。这张由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摄于1939年夏的照片,显然有着相当特殊的历史背景,所牵引出种种缘由,把人们视线带入那烽火岁月的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正义》这幅巨大彩色布画,是沈柔坚受史沫特莱委托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历时两星期创作完成的作品。那时沈柔坚二十出头青年战士,直到晚年他还多次提及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以及同史沫特莱交流心得。回忆抗战时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的点点滴滴。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的创作活动不仅受到党和军部首长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国际来访友人关心。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来皖南军部采访时,在她的翻译陪同下,多次到沈柔坚所在绘画组采访参观。经过几次接触交流,看了绘画组许多木刻版画后,史沫特莱激动之余,向沈柔坚提出画一幅以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和国际医疗队支援中国为题材的大幅彩色布画,由她转赠国际红十字会。

  沈柔坚接受创作任务,根据史沫特莱的意图反复构思,几易其稿,直到自己满意。草图绘出后,史沫特莱还与军医处几位大夫一起推敲定夺,决定定名《为了正义》。沈柔坚用了足足两周时间完成,并在画面下角写上英文标题后,将此巨幅彩色布画交给了史沫特莱。

  后来沈柔坚才知道,因为史沫特莱和宋庆龄女士的特殊关系,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军在医药医疗方面有所支援。史沫特莱将《为了正义》赠送国际红十字会,就是表达中国人民的谢意。

  由于战时物资匮乏,当时只能用布来作画,一是携带方便,二是绘画材料有限。在特定的环境下,木刻也是主要战斗武器,那年,沈柔坚受军部首长委托,同其他两位同志合作《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35幅。作品完成后广受好评,领导要求每幅作品手拓一百张,用深棕色书皮纸作封面衬纸,装订成册,用黑丝带作“蝴蝶装”,据说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艺术画册装订方式。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是这本画集当年还送了一部分给史沫特莱带往国外,赢得国外同行的赞赏。

  前面提到的照片,正是《为了正义》交史沫特莱时,她为沈柔坚拍摄的,背景就是《为了正义》。“这张照片一直保存至今,确是不易,有时看看,不免感慨万千。”几十年后沈柔坚如是说。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时,唤起人们关注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缅怀和敬仰之余,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09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专版
妈咪
博古观今,尤知人类文明之所以
正义
书法
缤纷时光宁静相对
抗战,忆母亲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正义 2015-07-27 2 2015年07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