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协会执行副会长范林根分析,一是发卡主体有待规范。按规定预收资金只能用于发卡企业主营业务,而不得用于不动产、股权、证券等投资及借贷,但有个别企业以超低折扣诱导消费者大量购卡,圈钱后预付卡即成“金鸡”、成融资工具;二是部分领域处监管空白。目前商务部的预付卡管理办法只对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发卡企业进行了规范管理,但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大部分领域还处在监管空白,大量的发卡主体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三是企业信息无监控,按规定发卡企业必须自主填报预付卡预收资金额及相关业务情况,但这种基于企业诚信基础上的信息填报有虚报风险,像康骏事件中填报的当年三季度末预收资金余额仅1100万元,而实际调查反映出有2.06亿元;四是企业违规成本过低,按规定执法部门对单卡各类违规的最高处罚是3万元,这对发卡动辄上千万元的企业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