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3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导弹之叔”萧卡的风云历程(1)
陈正卿
■ 建国前夕的萧卡
  ◆ 陈正卿

  被称为“导弹之叔”的老人萧卡,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从青年时代起参加革命,展现了他期盼祖国富强的炽热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参与并主持三大工业项目的实施,如攻克“双水内冷”、 研制“红旗一号”、领衔“运十”工程,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成就。

  挥师挺进月浦,血战刻骨铭心

  淮海战役胜利后,解放军挥师南下,强渡长江。华野第11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29军,萧卡任260团政委。这个团奉命从靖江的天生港渡江,在江阴石牌港登陆。登岸后,在定山遭遇敌军阻击,连长杨忠率队攀岩夺下山头,他和18名战士英勇牺牲。至今江阴还留下由烈士命名的杨忠街。大军旋风般一路南下,横扫无锡、苏州后,暂作补充休整。接着,就奉总前委命令,于5月12日由常熟青龙桥出发,参加解放上海战役。260团因团长暂时外调,只有萧卡和副团长梅永熙带队奔赴上海。

  这次进军上海,萧卡很兴奋,他们团不再打阻击,而是抢到了宝山、月浦一线的主攻任务,全团上下无不摩拳擦掌。上级命令,必须于13日中午12时前攻下月浦,14日占领吴淞,进而拿下车站、炮台。然而,当全团和配合的左、右翼两个团于凌晨2时发起进攻后,遭到敌军岸炮、舰炮的猛烈炮击以及飞机的轰炸,担任主攻的1营正、副营长受伤,全营伤亡了三分之一,团里的3门火炮也被击毁2门,形势十分严峻。

  原来,月浦不仅被蒋介石、汤恩伯确定为重点防区,由“王牌”部队52军防守,还配备了多个炮兵团、多艘军舰协防,加上地面有密集碉堡群构成的交叉火力网,成为敌军吹嘘的所谓“固若金汤”的防线。而解放军为避免城市遭受破坏,对重炮使用有所控制,加之进军过急,炮兵没跟上,以致初战失利。萧卡认为战术也有不当之处,应加以调整,变大部队猛攻为多路小组攻坚。师部却不同意,说战斗方案已报总部批准不能更改。这样,萧卡和梅副团长又带领战士们冒着密集的炮火,顶着瓢泼大雨进行猛攻,一直打到凌晨,在付出了伤亡700余官兵的代价后,才攻进月浦街北阵地和几间民房。助攻的兄弟团损失也很大。但到了这时也只能一鼓作气,决定次日下午3时发起第二次总攻,军长胡炳云直接打电话给萧卡鼓劲。

  二次总攻开始,梅副团长在前冲锋,萧卡带一支部队殿后。激战中,敌军4辆坦克呼啸而来,仅相距50米开外。萧卡跳出战壕,挥着枪吼叫着,命令山炮连长快开炮。山炮手也急了,近距离射击,一炮命中第一辆坦克,顿时起火爆炸,余下3辆坦克掉头就逃。萧卡率部队趁势冲进月浦。团参谋长负伤后,警卫员小马和通讯员跟着萧卡。这时,又一颗炮弹落下,小马牺牲,通讯员负伤,萧卡也被震倒,满口是泥土。战斗至黎明,进入月浦街上,萧卡清点人数,跟上来的部队只有62人。好在2营、3营又有零星队伍跟上来,全团合兵一处,继续鏖战坚守3昼夜。16日,敌军开始败退,萧卡和梅副团长清点部下,全团共伤亡1200余人。23日,解放军完全占领月浦,萧卡率领部队迅速挺进吴淞及宝山全境。

  萧卡在晚年一再念叨月浦,因为那是他终身无法忘怀的地方,他的很多战友都在那场恶战中倒下了。

  投身机电行业,攻克“双水内冷”

  在上海解放的欢呼声中,萧卡却病倒了。连续作战的劳累和压力,使他再也支撑不住了,整日昏昏沉沉,连走路都艰难。妻子徐希曾得到误传,以为他已牺牲了。但萧卡最终还是站起来了。这时,29军已开往福建,他到设在南京的三野总部报到,老首长钟期光让他去南京市委工作,他同意了。然而,他内心向往的是能为新中国的大工业建设出力,这是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抱的宏愿。

  萧卡1919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县萧家冲,幼时就读于村里私塾,10岁到享有盛名的湘乡东山小学读高小。这所小学原称东山书院,毛泽东曾在这里求学。该校校训勉励学生“立大志、做大事”,萧卡深受熏陶。后来,他考进了毛泽东表兄王季范任校长的长沙长郡中学,和王季范的长子、王海容的父亲德恒是同班同学。中学毕业后,因受“工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他考入湖南工业专科学校读机电专业。这是国内最早的工科学校之一,尤为重视理化、英语课程及动手能力。虽然“七七”事变的炮声中断了他的学业,但他献身祖国工业建设的理想却从未泯灭。

  1952年,萧卡调到在上海的华东局工业部任办公室主任,副部长是吴亮平。萧卡意识到从事工业建设的机会来了,提出要下基层去。吴亮平让他先熟悉一下机关工作再说。他去找分管书记谭震林,谭倒是一口答应了。于是他便到上海电机厂担任第二书记,组织关系仍在部里,不久转任厂长,全身心地扑在了厂里。

  发电机是国家建设“龙头”——电力的基础,在发展规划中举足轻重。中国当年还不能造发电机,因此,上海电机厂承担着研制和生产的任务。萧卡到厂后,除抓国营企业管理的千头万绪外,集中精力抓研制攻关。经过努力,上海电机厂短短几年就成功地造出了6000千瓦和12000千瓦的空冷发电机。

  所谓“空冷”,就是发电机转动中利用自然通风使空气冷却,但费时长、效能低。当时,国际上已有利用水冷却延长转动期提高效能的技术,萧卡在出访苏联时就听到了。1958年他回国后向市委汇报工作时,“大跃进”正如火如荼,到处都要电力支援。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听到有这项新技术,当场表态:“好啊,你们赶快搞!”实际上,在市委领导正式表态前,电机厂已着手筹备研制,由工程师汪耕等和浙江大学老师联合攻关。

  发电机机芯有定子、转子,两者若都用水冷却,即称“双水内冷”。这是巨型汽轮发电机的一种,因水的比热大,且可直接带走热量,故可提高发电机的效率。市委批准上马这个大项目后,萧卡亲自挂帅,组织设计人员、工人和领导“三结合”的攻关队伍,并确定了以6000千瓦转子研制12000千瓦“双水内冷”的方案。

  那个年代的建设,都有一种紧迫感。7月14日,国家科委副主任刘西尧接见副厂长孟庆元和汪耕等,要求攻关项目加速,力争在一两个月内就拿下12000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当晚,孟庆元等急如星火地赶回厂向萧卡汇报。萧卡顿感压力巨大,但他知道当此关头,气可鼓而不可泄,只能像在战场上一样往前冲。萧卡心里明白,这项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已无争议,关键是技术上怎么实现突破。于是他连夜召开会议,布置各路人马会战,将设计、试制两步并一步走,设计人员把设计桌搬到车间,遇难题就张榜招贤,群策群力,争分夺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医院/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互动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导弹之叔”萧卡的风云历程(1)
苏州河,黎明来敲门
二十四个比利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导弹之叔”萧卡的风云历程(1) 2015-07-30 2 2015年07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