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步入大平原托着的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飘着浆水的清香。
浆水,这是家乡关中平原上历史悠久的一道菜,它是用芹菜等蔬菜为原料,在沸水里烫过后发酵而成的。
乡下老家的厨房里,就有一个黑色的大瓷瓮,那是母亲专门用来沤浆水的。记忆中,一入伏,天气逐渐变热,母亲便忙活着沤浆水。
浆水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母亲说一定要干净。做浆水的盛具,家乡人一般都选大瓷瓮。浆水的主要原料是用蔬菜来沤制,常用芹菜、白菜等。首先将蔬菜洗净后,切丝切片,也可大片放入瓷瓮中。然后浇入煮沸的面汤。待其凉后,和邻居家要点旧浆水加入引子,盖上盖板即可。
几天后,厨房里就飘着一股淡淡的醇香味,那就是浆水的味道。掀开大瓷瓮上的盖板,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那淡淡的清香,总会触动人的味蕾。舀上一碗,一饮而下,酸甜可口,留给喉咙和胃肠的全是凉爽。浆水,在盛夏是家乡人一道独特的凉饮。它清凉解渴,消暑开胃。庄户人家不拘小节,端起海碗“咕咚咕咚”喝上个两三碗不成问题。
三伏天,骄阳似火。男人们扛着犁铧,吆着牛去犁麦茬地,女人们随后提着一罐罐自家沤的浆水。烈日下,热浪袭人,一大块麦茬地,几个来回,男人早已汗流浃背,女人忙招呼男人到树底下歇歇。男人接过女人递过来的浆水罐罐,仰起头,“咕咚咕咚”几下,女人脸上荡漾的全是幸福。这淡淡的浆水,凉了男人的胃,也暖了女人的心。
聪明的家乡人,一瓮浆水,变着花样能做出多种美味佳肴来。什么浆水面,浆水拌汤,浆水漏鱼鱼……各种美食,不胜枚举。
然而,我最爱吃的还是母亲做的浆水面。母亲的浆水面做法可讲究了,先将沤好的浆水用热油炝过,盛到盆里,用开水调好酸度,再把煮好的手擀面盛入碗中,舀上浆水汤,配以油炸豆腐条、葱花,浇上红艳艳的油泼辣子,再放上绿绿的香菜,花花绿绿,一碗清香四溢的浆水面就做成了。母亲做的浆水面,香味浓郁,味道极佳,总会让人多吃。
“三斤辣椒十斤盐,一缸浆水吃半年”。家乡就有这般诙谐质朴的民谚。的确,在那个饔飧不继的年代,浆水担负着储藏蔬菜,聊以充饥的重任,这也许就是家乡人对浆水难割难舍,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吧。
浆水,调中引气,开胃止渴。时下,正当人们倡导绿色食品,崇尚健康养生之时,家乡的浆水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不论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还是豪华大酒店都有浆水的清香。
伏天又到了,蝉声如织。乡下老家的人又忙活着沤浆水,吃浆水面,一碗浆水也融进了亲情。浆水的清香,将代代相传,越飘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