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跟风的潮流
薛世君
  薛世君

  小区楼下的某吧式火锅连锁店最近突然关门了,于是这才留意起来,附近同一品牌的火锅店近期接连关了很多家。其关门之迅速,就像当初他们一家接一家“传染式”开店一样,跟风跟得快,关门也关得有点摧枯拉朽的架势。我所在的城市,鼎盛期据说跟风开业了几千家火锅店,后来的接连倒闭,也就几乎是命中注定了。

  我隐约记得,前些年大街小巷突然冒出来很多武大郎烧饼店,开得到处都是,然后就是某一天,它们又突然消失。看到什么赚钱、什么时髦就一哄而上,骤然饱和,然后快速土崩瓦解,这种戏码几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前不久,因为贾玲在小品《木兰从军》里颠覆调侃了花木兰的传统形象,“木兰故里”虞城县有个花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站出来要求贾玲道歉,后来贾玲还真道了歉。于是随后就有人跟风,要求陈凯歌就《道士下山》丑化道士形象道歉。再后来,就是网友们热情地加入了恶搞“道歉潮”的“造句大赛”。

  据说一件事,第一个做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做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做的人是蠢材。悲催的是,现实中往往天才难遇,而庸才和蠢材辈出。

  前年,赵薇的《致青春》票房大卖,一系列青春怀旧主题影片诸如《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栀子花开》等便跟风而至,同题材扎堆,狠狠地玩起了“过度消费”,青春片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类型,很快就整得审美疲劳了。3D的《阿凡达》票价卖得很贵,于是《四大名捕3》《冰封侠》《警察故事2013》《画皮2》《富春山居图》等国产片为了票价翻上一番,纷纷贴上3D标签,就跟中国电影市场钱多人傻好糊弄似的。

  电视节目跟风模仿之风尤甚。选秀节目火的时候,电视频道里都在忙着海选;相亲节目流行了,荧屏又都忙着“相亲”;唱歌受欢迎了,这声音那歌曲就遍地开花,很多台都在转椅子,导师大行其道;亲子节目收视率高了,电视节目里到处是“爸爸”的身影……本来吧,文艺是创作性、创造性比较强的领域,没想到居然成了跟风模仿的重灾区。

  历史上东施效颦那会儿,同村的有钱人看见她赶紧藏,穷人见了立马躲,没见到谁对她追捧有加。但今天似乎不一样了,对模仿几无人嫌弃。

  随大流、跟风不能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之类的危害就不用多说了,甚至还可能像有人分析的那样,“使我们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甚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看起来还挺严重的。

  压根不跟风,而是让别人跟着自己跑,才能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成功者。为什么苹果手机能风靡世界,为什么乔布斯广受推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创新、创造。要是苹果手机跟这家学设计,跟那家学软件,看到别人什么好就跟着做,还能成为一个品牌神话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焦点/时政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2015年夏令线热特别报道
   第A08版:2015年夏令线热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0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饕餮四海
   第B12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6版:慢病/新民健康
“最严控烟令”执法须加把“火”
重赏与勇夫
警惕警察留置权被滥用
“水土不服”?
气煞山神
跟风的潮流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跟风的潮流 2015-08-06 2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