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每一位老兵的回忆,都充满热血与牺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本报记者走访了四位受阅的抗战老兵,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历史的见证者。回忆历史,是为了不忘战争悲剧,是为了向他们和所有老兵们付出的鲜血与生命表达崇高敬意。今年上午,抗战老兵方队接受国家与人民的检阅,他们的心声如此一致:知道国家还记得自己,心里特别激动,当年抗战杀敌,今天参加阅兵,都是此生最大的骄傲与荣光。
抗战是先辈的战场,阅兵是今日的礼敬。抗战老兵,是活着的历史与丰碑。
95岁的抗战老战士施宜,是此次上海地区受邀的三位赴京受阅的老战士之一,他们三人均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今天上午,在45辆国宾护卫摩托组成的礼宾方队护卫下,300余名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及英烈子女代表坐着敞篷客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受阅。施宜就在其中。
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再有青春的面庞和宁折不弯的脊梁。但在他讲述的故事里,依然看得见热血牺牲,听得见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发出的吼声。
抗战是全民的抗战
在抗战老兵驻地首都大酒店见到施老时,他正在为宾馆的工作人员题字。听说上海新民晚报的记者赶来采访,他欣然为我们写下“纪念抗战胜利”作为留念。
谈到能参加抗战阅兵式,施老十分激动,他说这次上海三位老兵作为抗战支前模范受邀参阅,是抗战时期敌后战线受重视的体现。“我们的抗战,是全民抗战,战场上有武器的战士非常重要,后方的地下党也很重要,有时我们一个人的工作效果,往往能匹敌一支队伍。”
虽然已经95岁高龄,但施老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回忆起青年时代的抗日、革命生活,他还能清楚地记起当年的重大事件,甚至战友和同志的姓名。
1941年,已经有两年党龄的施宜进入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六年间,施宜党员身份没有对任何人公开,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学校里是相对安全的,我知道下铺的两个人都是党员,但他们不知道我也是。有时候为了防止暴露身份遇到危险,我还会特意跟他们分开,去上海交大睡觉。”施宜说,地下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谨慎。
白天黑夜双重身份
刚进入大学时,施宜就经舅舅介绍,进入英租界内的警察局任职。很快,太平洋战争爆发,位于嵩山路淮海路的英属警察局被汪伪政权接手,施宜也被调去做了秘书。
由于秘书负责在夜晚整理一天的文书,施宜有了接近汪伪政府秘密情报的机会,开始“双重生活”。白天,他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到了夜晚,他仔细关注机密文件上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文件上会写,要重点看管哪些人,到哪个时间要抓捕哪些人,这些名单施宜都会记录下来,上报给组织,上面再去查其中有没有地下党。
“有一次,我看到名单里有我认识的同志,就知道他们在抓捕地下党员。”施宜说,经他传递情报免于被抓捕的人员至少有20人。有时,文书上还会有强行让某工厂停电停水的信息,如果是重要的地点,组织也会介入干预。
仿佛回到当年岁月
这样白天上课,晚上“间谍”的生活持续了多年。这段时间里,施宜的睡眠时间非常有限。1943年至1944年前后,日伪军曾多次大规模搜捕上海的抗日人士,包括中共地下党。为保护地下党骨干力量,施宜和一批同志接上级命令,被疏散到苏北解放区。可是,苏北解放区又遭遇日军的大扫荡,没呆到3个月,施宜又撤回上海隐蔽下来。
“在这样的动荡岁月里,常常有同志上个月还在联系,下个月就传出失踪了、牺牲了。” 残酷斗争中,施宜习惯了忍着悲痛继续工作。这次能够作为支前模范参加阅兵,施老说,来到这里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岁月,身边都是差不多年龄的老同志、老战友,有些虽然素未谋面,但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过,所以也感到特别融洽。
不过兴奋中也有遗憾,“当年同样参加抗战的许多同志早早牺牲了,我们其实也是代表他们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些为抗日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们。”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