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因斯坦的情感冒险(1)
裘伟廷
■ 一九○三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结婚照
  ◆裘伟廷

  爱因斯坦的感情生活仿佛月之暗面,一直是个谜,从希伯来大学公开的1300多封信件看,爱因斯坦拥有的“红颜知己”不下十个,无论学术还是感情,他都是如此自我并热衷于冒险,近期《名人传记》将这个天才异常丰富的感情生活作了梳理。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之一,爱因斯坦因为他的相对论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爱因斯坦在探寻这个美妙理论的路上,经历了多少艰难和坎坷,不言而喻;而其情感生活中出现了多少女子,却一直是个未知数。希伯来大学曾公开1300余封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件,总计三千五百余页,时间跨度从1912年至爱因斯坦去世的1955年。

  这些信显示,爱因斯坦共有十多名“红颜知己”,除了初恋对象玛丽和他的继女伊尔塞外,还有秘书贝蒂·诺曼、奥地利寡妇莱巴赫、富有的花店老板埃斯·戴拉、苏联间谍玛格丽塔、演员贝格纳和迪里厄、图书馆管理员范图娃,以及被简称为M和L的两位夫人,甚至还有著名的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另外,还有2200多封信件依然封存,在时间的罅隙里等待着被世人知晓。

  在涉及同女人们的关系时,人们有时候会采用某种特殊的道德尺度来衡量爱因斯坦的品格。爱因斯坦的孙女伊芙琳说,她愿意把爷爷看成凡人而不是超人,她更喜欢一个身上有弱点的爷爷。英国世界级的动物学家、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则认为,爱因斯坦的情史如此曲折不值得大惊小怪,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爱因斯坦和很多创造力超凡的人一样,热衷于开拓性的革新和冒险,根本不会把传统和规矩放在眼里,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如此,感情出轨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革新和冒险呢?这也许是天才人物创造力的副产品。

  十七岁坠入情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北部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家庭。1895年,十七岁的爱因斯坦从慕尼黑的卢伊波尔德辍学后,来到了瑞士阿莱州的阿尔高州立学校,打算弄一张文凭。在阿劳镇,爱因斯坦寄宿在他父亲的好友温特勒老师家里。温特勒属于中产家庭,他们全家待爱因斯坦特别好,几乎把他看作家里人。

  温特勒有一个女儿叫玛丽,出生于1877年,比爱因斯坦大两岁。玛丽是个金发美少女,她热情、甜美、纯洁。玛丽的温柔和美貌很快使爱因斯坦堕入情网,两人当时就像所有的年轻情侣一样深深相爱,她叫他“我亲爱的卷毛”和“我亲爱的大哲学家”。需要指出的是,被年长的女性吸引,似乎是爱因斯坦前期爱情生活的一贯倾向。以后相恋并成为他第一任妻子的米列娃比他大三岁四个月,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表姐艾尔莎也比他大三岁。

  玛丽在靠近阿尔高州的奥伊斯伯克做小学教员。由于他俩不能经常在一起,所以信件来往频繁。当年4月的期末放假,爱因斯坦回到家中后给玛丽写信:“最可爱的恋人,我的小天使,现在我充分体会到相思与爱慕之情是什么滋味了。但是,越是思念情切,越是感到爱情给我带来的幸福。现在,我知道了我可爱的小太阳对我的幸福是多么不可缺少。”假期很快过去了,爱因斯坦又回到了玛丽的身边。每逢节假日,在河边,在绿草地上,都能看到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他们还一起演奏音乐,玛丽弹钢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在玛丽的房间里,经常会传出舒伯特和舒曼乐曲的悠扬旋律。

  这场恋爱受到了两家父母的祝福,特别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对未来儿媳十分满意。然而,正当这场恋爱进入高潮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历史证明,虽然爱因斯坦总是喜欢身边有女性陪伴,但他对异性的感情从来未能超越他对科学的热爱。爱因斯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扰他的问题,特别是一个被人称为“白日梦”的问题。他时常问自己,假如他能以光速运动,将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个看起来十分天真却包含着相对论胚胎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他,以至于他忽略了玛丽,两人的感情逐渐开始降温。在与爱因斯坦在一起时,敏感的玛丽已经担心自己不如他聪明,有朝一日爱因斯坦会因此对她失去兴趣。

  短暂初恋画上句号

  果然,田园诗般的初恋时光相当短暂。1896年秋后,随着爱因斯坦获准进入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院,成为数理系的学生,他来到了苏黎世。同年级中唯一的一个女孩米列娃闯入了他的生活,她那一头漂亮的黑发与动人的声音,以及聪明的头脑,令爱因斯坦着迷。于是,他与玛丽的关系自然走向低潮,他的感情开始动摇。有一天,爱因斯坦突然对玛丽说,从此之后再也不能给她写信了。据后来的信件显示,爱因斯坦这样做的理由是责怪玛丽决定前往奥尔斯贝格当老师,而奥尔斯贝格比阿莱距苏黎世更远——当然这很可能是一个借口。事实是路远却不妨碍爱因斯坦将自己的脏衣服寄给玛丽,让她帮自己清洗,还让她洗干净后再寄回来。

  谁也不清楚爱因斯坦什么时候结束了和玛丽的恋爱,他只是简单地停止了给她写信。不过据说在1897年5月,爱因斯坦还毅然给玛丽的母亲去了一封表明态度的信,意味着他少年时代的恋爱从此告终,开始了与米列娃的青年时代的成人式恋爱。这对于玛丽来说痛苦至极,她大病了一场,直到多年之后,玛丽才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爱因斯坦曾承认,这是他的过错,他太不体谅玛丽的感情了。不过当玛丽结婚时,爱因斯坦却对自己的一个朋友说,他终于可以为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经历画上句号。这是什么意思?也许是一个“爱因斯坦之谜”。而在玛丽的记忆中,爱因斯坦“像画一样美好”,他们“真诚地相互爱慕,不过这完全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玛丽于1957年死于瑞士一所精神病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广告
爱因斯坦的情感冒险(1)
沈寂口述历史
二十四个比利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3爱因斯坦的情感冒险(1) 2015-09-07 2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