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经常光顾的这个小区里,有条弯弯的小河,岸上立一古色古香的小亭,拱形的小桥旁,柳丝摇曳起舞,秋水泛着粼粼波光,丛丛簇簇的睡莲叶子,烘托着粉红、浅黄的花朵,碧透的水里锦鲤游弋嬉戏。在这匠心营造的诗情画意中,另有一番情景却弄脏了欣赏的眼睛:河面上漂浮着人们随手丢弃的塑料瓶罐、纸片和纸盒,还有弯弯曲曲的塑料管子,像翻着白肚皮的死蛇,感觉大煞风景。
这个住宅区崛起于上世纪末的住宅开发热潮中,由于倚仗良好的地理环境精心打造,辅以景观亮点,使它一度成为当地住宅建设的品牌,名声鹊起。然而,好的建设成果,优美的环境,因缺乏良好的居民素质与之匹配,得不到珍惜与呵护,其光彩和美誉度,早已消失殆尽,只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这类遗憾,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有了改善,而各种各样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彰显着人们素质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使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大打折扣。这种不同步,对于一个民族的形象和软实力的损害程度,绝不亚于贫穷与饥饿。有人以为只要钱包鼓起来,腰杆子便挺直,人家就会尊重你,和你做朋友。现实告诉我们,情况并非如此。譬如,当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使我们的“制造大国”、“吃在中国”等桂冠蒙尘的时候,涌向一些特别行政区或境外疯狂购物的国人,并没有得到受益地区或国家更多的礼遇。有一回,鄙人借道边关小城,去一个长期得到我国支援、帮助的“友好邻邦”作一日游。进出境时,中国游客在对方办例行手续的简陋窗口前拥挤不堪,招来对方边防兵的粗暴推搡与干涉。那些士兵眼中的鄙夷与居高临下姿态,使我如针芒扎心,感觉疼痛与愤怒,但一旁角力般拼命拥挤的同胞,令我无语、脸红。
今天的我们究竟怎么了?我们的许多毛病,根源在哪,有无良方?窃以为,这些正在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似乎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文化似乎越来越发达,做学问的越来越多,上层建筑机构叠床架屋,但除了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外,在分析研究自身的毛病,寻找自救良方方面,我们做得很少、很少。我们在社会治理、文明建设当中,喜欢强调“顶层设计”,鼓励“创新”,然而,实际中往往难以做到,拿不出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行之有效的办法,必定是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国人素质的。这是一篇需要各方重视、集中智慧共同来做的大文章。笔者坚信真正的教养,主要还得靠长期不懈的教育、润物无声的教化和循循善诱的引导,而想靠我们惯常使用的大呼隆、应景式的突击方式来改变人,只能是美好理想,而且更容易产生层层应付之假象。
想起了陈年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城乡接合部小小的新泾镇前巷自然村里,生产队长陈祥弟到国外见了世面后,回来对乡亲们说:“生活奔小康,身体先要健康!”在这句“口头禅”渐渐进入村民头脑的同时,他和干部们利用劳动日打扫肮脏的环境,改造村落面貌,带动部分村民加入到家园建设的行动中来。队里又组织文体活动,想方设法吸引更多人参加集体活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并把村民的这种“参与意识”引导到村队治理的各项事务中来。群众热情调动起来后,文明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又进一步教育、感染着每个人,生产队还制订了促进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短短几年间,“自发式”的前巷精神文明建设如丝瓜引蔓节节高,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千百年的生活旧习被改变,村落恢复了美丽的江南水乡面貌,成为闻名的“现代桃花源”,良好的治安谱写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佳话,国内外参观者如过江之鲫。前巷所在的双泾村和新泾镇总结推广前巷经验,全村文明建设红红火火遍地开花,成为屈指可数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之一。
当年的前巷和双泾,并没想过戴这顶桂冠,他们做的只是“在村民的心田里播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