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朝政了500多年的地方,是世界文化遗产。《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位于中天,乃天帝宫廷,天人对应,皇帝的居所便被称为紫禁城。自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第二年的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便被改建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如今已过去90年。
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殿宇楼台,高低错落,清《大禹治水玉山》巨制、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国之重宝,斑斓璀璨……可以说,到过北京,几乎没有不去故宫的。不过,每次翘首以盼的参观过程,却总让人觉得美中不足,成千上万潮涌般的游客,与本应空旷、肃穆、静谧的皇家宫殿氛围格格不入。1977年,我到故宫参与“长江流域水文考古展览”,上班的时间在对外开放前,下班的时间又晚于闭馆时间,规避了蜂拥的人群在故宫博物馆里走走,感觉完全两样。
晨曦初露的紫禁城,高耸的殿顶已经受到了朝阳的眷顾,鱼鳞般密集整齐的琉璃瓦金光闪烁。装饰在屋脊上排列有序的龙、凤、狮子、海马、吻兽等陶塑,似乎已被唤醒,伸展着各自的身姿。坐落在三重大理石基台上的庞大殿体,仍被晨霭笼罩着,在洁白无瑕的云龙翔凤纹透雕栏板和望柱的衬托下,气魄宏伟。殿前平台上的仙鹤、麒麟等青铜瑞兽若隐若现,被不时飘过的雾纱轻盈地缠绕抚拂着,恰似天上宫阙,仙界瑶琳降临人间。几只早起的鸟雀,啼鸣声声,清脆悦耳,在众多建筑物的壁面上来回撞击,若置身青川幽谷,余音绕梁,充满生机。御花园内精致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掩映在古柏苍松的浓郁中,古朴典雅,光影流动的朦朦胧胧之间,仿佛真有宫女轻迈细步穿行其中,大有进入了时光隧道的奇异感觉。
黄昏中的故宫,则是另外一种风景。高高的城墙,一下把夕阳挡在了外面,只剩头顶上的晚霞给这里提供了光亮,金红金红的,特别迷人。随着最后一位游客的离去,白天洞开的所有窗棂门扇,在一阵此起彼伏轻重不一的摩擦磕碰声中关闭,故宫一下从纷繁嘈杂回复到了平静,甚或寂静。强烈的反差,让初来乍到的我一时无法适应,斜靠在红墙边的长椅上,任由自己的思绪徜徉发散,顿时许多很奇怪,很吃惊,很迷惑的情节、场景、故事、感慨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翻腾:中国这座最大最完整最辉煌的皇家建筑,那些采自四川、云南等崇山峻岭中的木材,采自远郊的巨重石料和不计其数的砖砖瓦瓦,该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多少血汗……海瑞在这里冒死上疏嘉靖皇帝?珍妃在这里含冤落井?慈禧在这里垂帘听政?林则徐在这里受命出发查禁鸦片?和珅与纪晓岚在这里斗嘴?晚清那些割疆赔银丧权辱国的一系列卖国条约,都是由这里的帝王们在失魂落魄中签发……1945年10月10日,正巧是故宫博物院成立20周年纪念的日子,太和殿前曾经胜利锣鼓和鞭炮声此起彼伏,千万民众在此举行日寇战败受降大典,高呼“中国万岁”、“胜利万岁”……
哇!哇!哇!几声粗糙沙哑的鸟叫,把我从沉思中唤醒,原来是一群晚归的乌鸦在空中盘旋,不时地会有几只像突然失控的纸鸢,急速地从天上斜劈下来,扇动几下翅膀,贼溜溜地钻进了城楼的廊梁斗拱之间。
就像早晨的鸟雀和傍晚的乌鸦给了我截然不同的心绪一样,故宫给我的感觉与印象是纷繁的、矛盾的、极端的、感慨的、一言难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