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城市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土地利用总量已达到陆域面积45%以上,工业用地比重偏高,约占27%,传统制造业面临很大压力,绿地等公共休憩空间有限,城市文化传承面临很大压力。”庄少勤表示,去年,上海市领导提出,上海未来的建设用地规模要实现“负增长”,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倒逼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这意味着上海进入‘城市更新’的新阶段,又称为‘逆生长’期。”庄少勤介绍道,如何将上海建成一个更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全球城市?目前,上海城市更新主要关注六大方面:把社区作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城市”,关注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关注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增强公共空间的品质和人性化的城市体验;通过土地混合使用,打造功能合理复合的创新空间,激发城市产业活力;注重历史传承和魅力塑造,对原有老的历史街区进行强制性保护;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重组过程,也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运用低影响、微治理、更有机的“针灸疗法”的城市更新方法。
“如今,上海城市更新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佳木斯路居住区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低标准、不成套住宅,厨房两三户合用,没有单栋的卫生设施。政府决定通过成套改造方式来进行更新,改善市民居住生活。更新工作中,分两阶段征询居民意愿:第一轮询问市民是否愿意支持城市更新?得到90%以上支持率。随后,再征询市民对改造方案的意见,得到三分之二以上市民的同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介绍道,得到公众的支持认可后,才将推土机开进需要改造的区域。同时,还邀请市民参与方案设计、政策制定等。因而,城市更新实施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