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大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发生在乾隆年间,而标志着大清王朝由盛而衰转折点就是发生在甘肃的一次“塌方式腐败”案件。这个案件不但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了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政府内部的腐败局面的恶性发展,更深刻地反映出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深刻的社会危机。话还要从甘树生循化地区的苏四十三起义说起。
苏四十三起义也是甘肃省政府官员长期激化教派矛盾造成的——直到苏四十三起事。苏四十三起义一开始也并非是与清政府对着干的,而是以与旧教相争为目的,直到王廷赞直接插手剿匪。
王廷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王廷赞,甘肃省布政使,相当于省长的从二品大员,正是刚刚被提拔起来的干部。他原任宁夏道道台,甘肃省原布政使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后,王廷赞就被提拔接任甘肃布政使,此时苏四十三起义,王廷赞觉得立功的时候到了。
苏四十三一开始起事,王廷赞就派人把新教的教主苏明心抓到了兰州。结果,起义者围住了兰州,王廷赞也慌了手脚!而此时,乾隆皇帝得知后,急旨令王廷赞“毋乃过涉张惶,若稍有疏虞,王廷赞不能当其咎。”在清军围剿之下,苏四十三退离兰州继续抵抗。此时,大为震怒的乾隆皇帝迅速调派大学士阿桂和户部尚书和珅到甘肃省围剿,将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坐失时机”、“办理谬误”罪名革职问罪。一时甘肃省各级官员噤若寒蝉,人人自危。
王廷赞自恃守城有功,急于表现,为显示自己赤胆忠心,自作聪明地上奏称:“臣历官甘肃三十余年,屡蒙皇上格外开恩,不次擢用,荐历藩司……在用兵之际,需用浩繁,臣情愿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肃藩库,以资兵饷。”王廷赞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的甘肃省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新疆、陕西一部分、内蒙古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地处边陲,时常用兵,人稀地广,偏远贫瘠。在甘肃做官,是朝廷上下公认的苦差使,“甘省地瘠民贫,官场素称清苦,此众人所共知。”
王廷赞长期为官甘肃省,现在一下子提出要捐四万两白银,不能不使这篇奏折在军情纷乱的奏牍中一下吸引住乾隆皇帝的眼球。
以王廷赞的职务,年薪130两银子不值一提,布政使的养廉银也只有7000两,他一下子拿出四万两,从哪里来的?而从刚自甘肃回来的和珅了解的情况是,王廷赞“家计充裕,即再加数倍亦属从容”。再联系前阵子王亶望为浙江海塘工程效力,自请捐银五十万两,数量之巨更是令乾隆皇帝匪夷所思。
更让乾隆皇帝大为光火的事是:阿桂、和珅领兵在甘肃的剿击行军途中,首站竟然迟滞难以速进,贻误军机,非同小可!难以速进的原因是甘省连日的阴雨造成道路泥泞,难以前进。阿桂奏报:“大雨竟夜,势甚霶霈……连绵不止。”这就是乾隆皇帝大为光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