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遂为上海别称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系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被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黄歇其人博学多才,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丧之际,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说春申君是被楚幽王所杀。这桩公案至今还是一个谜。
黄歇封地从淮北迁至江南,以吴郡为首邑,上海一带在他的领地之内。于是上海便有“申”的别称,春申君就此也与上海古代历史发生了关系,后人以“申”或“春申”作为上海的代称,可能源始于此。
至于黄歇与黄浦江的开凿,却只能是民间传说。年代上落差太大,黄浦江的大规模开凿是在明代,而非战国时代。也许,黄歇在其封地有过治水业绩,但只是小河流的疏浚,与开凿黄浦江的盛举不可同日而语。
宋单鍔《吴中水利书》(1031—1110年)中有关“春申浦”的记载(今闵行区有“春申塘”,又名莘村塘),西起蟠龙塘,经莘庄入黄浦江。传说就是越“传”越走样,春申君为了水运畅通,曾疏通与吴淞江连接的一条河道,便冠以黄歇命名“春申江”,后简称“申江”,再传下去,转而成为春申君开凿“黄浦江”了。
南北朝《水经注》、唐代《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重要典籍均无“黄浦”记载,假如战国末期的春申君黄歇曾开凿过黄歇浦(或春申塘),为什么一些历史水利文献却丝毫没有踪影,甚至连传闻或轶事都不见记载。《云间志》中也未见记载。据褚绍唐先生考证:“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高子风为西林(今浦东三林塘之西)南积教寺所作的碑记;一直到元代任仁发(1254—1327年)的《水利书》中,才载有“黄浦江”之名。最先把黄浦江同春申君黄歇挂上号的,是明《弘治上海志》中引用了御史冯允中的一首诗:“黄歇江头晓问津,东风初转浪花新。数声寒雁余霜后,半日荒城到海滨。”这首诗开黄歇与黄浦传说之先河。可以说,将黄浦江看成是春申君所开凿,乃是后人的附会所致。尽管如此,这也并不妨碍上海由古代所在地域“申”作为代表,清代许多文人墨客撰写的诗文,如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及后来的《申江十景》(1828年)、《申江十美》(1858年载松隐漫录)和《申报》(1872年)等广为流传,已历200余年,遂为上海的别称。
上海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不断受着吴越文化的影响,以吴越文化为上海文化的底色,同时充满了江南温婉细腻的气息。就如同一个人可能会有许多名号字号一样,上海另一个富有文化气韵的别称,叫“云间”。这一古老的别称始自西晋时上海世族的大名人、文学家陆云与名士荀隐互通籍贯姓名时的巧对:“云间陆士龙(陆云字),日下(指洛阳)荀鸣鹤(荀隐字)”。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中,“松江”词条引清代学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松江》,“唐人诗文称松江者,即今吴江县也,非今松江府也。松江首受太湖,经吴江、昆山、嘉定、青浦,至上海县合黄浦入海,亦名‘吴松江’”。松江即为吴淞江的古称。由此派生出的“吴淞口”、“吴淞”等地名,冠一个“吴”字,其与吴地的联系也是不言而喻。
如今的苏州河在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为黄浦江主要支流。就是这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古代曾经是吴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堪称那个时代的“沪宁高速”。今日流经上海市区的苏州河,即吴淞江之古河道,她是上海城市真正的母亲河。
吴淞江古称松江,亦称松陵江、笠泽江,晚清时在上海境内的河段始称苏州河,据说租界开辟后,英国人感于这条“可通往苏州的河”遂称“苏州河”,其实,清代吴淞江河道逐渐变窄,冠以“江”名难副其实,清末就有人根据吴淞江上游来自苏州,遂以“苏州河”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