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15上海市民文化节戏曲演唱大赛举行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中华戏曲薪火
展传统艺术底蕴
2015上海市民文化节戏曲演唱大赛举行
朱光
■ 9岁小选手吴东泰表演《智取威虎山》选段
■ 百名梨园(曲坛)民角儿代表登台领奖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2015年市民文化节中华戏曲演唱大赛的最后一站——“宜川杯”市民京剧大赛颁奖展演暨2015苏州河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昨天在普陀图书馆剧院举行。优秀小票友、全国京剧名票、侨居海外多年归国的骨灰级票友、上海医学界的梅派“泰斗”和跨界名票钱程、梅兰芳京剧大赛金奖得主李军、京剧名旦杨国静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太真外传》《智取威虎山》《穆桂英挂帅》《咏梅》……一个个折子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底蕴。

  中华戏曲演唱大赛由市民沪剧大赛、市民曲艺大赛和市民京剧大赛三大赛事组成,分别由闵行区、浦东新区和普陀区主办。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鲜活和立体的展现,大赛旨在推进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戏曲艺术的振兴和发展,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通过广大市民的踊跃参与传承中华戏曲。大赛自6月启动以来,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最终决出40名优秀沪剧选手,30名优秀曲艺选手和30名优秀京剧选手,他们共同荣获“百名梨园(曲坛)民角儿”称号。

  市民京剧大赛

  少年青年当主角

  专业院团“跑龙套”

  市民京剧大赛由普陀区主办,宜川街道、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京剧院等单位承办,桃浦文化馆等单位协办。“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抬腿、勒马、蹬腿、小踮步,亮相,眺望……年仅9岁的“小杨子荣”——闸北区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吴东泰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最终,他昂首闯入10强,获得“百名梨园(曲坛)民角儿”称号。 

  进入决赛的选手,50岁以下占了46%,青少年团队更是异军突起。在参加决赛的三位少年儿童中,最小的缪嘉霁年仅7岁。而另三位进入决赛的复旦大学学生成绩也不俗。

  今年五月,普陀区在月星环球港举行了“京剧四大行当”展览,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和影像吸引市民关注京剧艺术。展区内还特设儿童互动体验区,推出了“京剧脸谱DIY”亲子贴贴乐和“京剧行当猜、猜、猜”等寓教于乐的互动活动,拉近了京剧与儿童的距离。

  决赛时,京剧院院长单跃进也在现场为选手们喝彩。京剧院还派出院专业乐团为选手们全程伴奏,从彩排、比赛到演出,近30个小时的磨合,让市民选手过足了戏瘾。在展演舞台上,京剧院的优秀演员与市民选手们同台交流,进行专业指导。

  市民沪剧大赛

  辛勤培育土壤

  激发原创自觉

  沪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源于吴淞江和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市民沪剧大赛的主办方闵行区历时3个月,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推出了新一批市民优秀沪剧选手。沪剧传承至今,不少表演者未必真正了解词牌从何而来,唱词究竟何意。因此,决赛特设了知识问答环节。

  在本次沪剧大赛参赛选手中,最年轻的参赛者为11岁,其中不乏大学生、青年白领。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一家老少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家人演出的场景比比皆是。区内各街镇、工业区文体中心还开展了“沪剧爱好者”系列培训,从了解沪剧的发展,到学习沪剧常用曲调和基本唱段,再到培训骨干。此外,浦江三小还开设了少儿沪剧表演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沪剧教师走进课堂。7月,多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和沪剧演员分别在浦江镇为市民开设专题讲座。

  近年来,在戏迷与沪剧名家的深度互动中,全市涌现出了一批来自民间的沪剧“高手”,这些沪剧爱好者不仅刻苦钻研传统沪剧折子戏,而且结合现实生活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群文作品。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期间,闵行区文化局积极支持新编沪剧创排,整合资源,群策群力,上下协力,促成新虹街道社区居民自创、自编、自演了原创沪剧《板桥霜》,受到市民热烈欢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板桥霜》成了2015年群文创作精品。在本次大赛中,原创沪剧小戏《邻里情深》《春花飘香·兄妹相认》等,都令人眼睛一亮,呈现了原创优秀作品的魅力。“百姓戏,百姓编,百姓演给百姓看。”《板桥霜》等一批原创沪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对戏曲创作的积极性。

  市民曲艺大赛

  草根本色亲民

  体现传承创新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源于民间,并始终扎根在民间。浦东新区拥有丰富的曲艺土壤,浦东说书、宣卷等都是出自浦东,源远流长。本次大赛参赛节目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评弹、独角戏、上海说唱、浦东说书、锣鼓书、宣卷、故事、文书等各种传统曲艺样式齐聚一堂。曲艺评论家、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沈鸿鑫认为:“本次大赛保持了鲜明的草根特色。作品反映的内容,大至社会家国,历史演义,小至民间传说,家长里短,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并很容易效学自娱。”

  大赛内容接地气。上海说唱《中国梦》、快板《百家宴》、锣鼓书《公示风波》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上海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大赛还显示了与市民强大的亲和力。曲艺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精髓,而且,曲艺便于反映新的内容,所以它理应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内容。曾几何时,上海市民人人知晓《金铃塔》,申城街头到处传唱“毯子身上盖一盖”。沈鸿鑫认为,市民文化节又一次有力地推动了曲艺与市民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市民通过曲艺感受生活、自我教育、娱乐心情的艺术功能,使曲艺成为广大市民获得文化滋养,提升文化与道德修养的途径。

  上海发源或流行的曲艺曲种中,评弹、独脚戏、锣鼓书、浦东说书、上海说唱、宣卷等都已分别列入国家级或上海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正在有序地进行保护、传承。大赛演出的曲艺节目,既有传承的节目,如弹词《暴落难》,也有新创作品。这些新创作品力求保持本曲种的本真,又根据内容及观众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尝试。这种做法有利于“非遗”项目的活态保护和普及推广,有力推动了曲艺的传承和创新,并将进一步推进曲艺艺术的繁荣。

  戏曲演唱大赛

  坚持扎根民间

  薪火代代相传

  2015年市民文化节中华戏曲演唱大赛是一次传播、传承戏曲的过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的传承与繁荣还需要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地推动。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是戏曲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上海市各大戏曲院团都极其重视戏曲的传承、传播及市民的参与性。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等戏曲院团积极开展优秀剧目经典版、驻场版和巡演版演出,让戏曲在更多的环境下生存下去,纷纷“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的市民能欣赏到戏曲表演。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给我们10分钟,就能让观众坐得住,留下来继续看完100分钟”。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欣赏到戏曲才能感知到它的文化艺术魅力从而喜爱它,进而参与进来,并且主动传承、传播下去。

  上海京剧院在多年推广传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扎根学校,在大、中、小学帮助开设社团、特色班,派出专业演员进行培训,京剧院则常年按照不同的行当为青年白领开设京剧学习班,京剧演员唐元才说:“我们的优秀演员周末都在上课。”当前社会还出现了一种由青年人影响老年人的戏曲“逆传承”现象。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赵晓月参加京剧大赛并荣获“梨园民角儿”称号,她年仅22岁,父母与戏曲无缘,因为看电视里的戏曲表演而喜欢上了戏曲,上了复旦后就加入了复旦戏曲社。因为热爱,她还影响了周边的同学,连父亲因为要看懂女儿的表演,也开始喜欢上戏曲了。如今的她出了校园又去上海京剧院报名参加了白领培训班,她的戏曲爱好之路每个台阶都能找到落脚点。

  近年来,“市民艺术大课堂”中开设了戏曲艺术系列讲座,宜川等群众戏曲基础深厚的街镇还主动与各大戏曲院团联手共建,由院团派专业演员指导社区戏曲团队,为戏迷们开鉴赏讲座、进行培训,对提升业余爱好者水平,提高观众戏曲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市东方配送中心,还将戏曲作为上海市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文艺演出、讲座讲演、展览等,派送到全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院团的“三进”也被列入考核指标。种种举措,目的都是为了让戏曲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    

  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话题/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传中华戏曲薪火 展传统艺术底蕴
新民晚报专版A10传中华戏曲薪火
展传统艺术底蕴
2015-11-22 2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