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物收藏多了,有时偶遇特殊品种,特别是文房器物中的罕见品,也会欣然解囊。这件紫砂壁瓶就是在朵云轩闲逛时觅到的。它高15cm,宽8.2cm,口径6.6cm,底径6.4cm,此瓶正面看与一般花瓶无异,长圆腹,收颈,束底,敞口,圈足,形制优美大方,紫砂砂质精良,红中泛紫,发色古雅,包浆十足,圈足右下方钤有一枚篆字方形章,篆字疑为繁体“踛”字(念lu),作者为谁待考。瓶背面上方有一小圆孔,用以挂钩。壁瓶身上用珐琅釉彩画满了春山仙居图,青绿山水,层峦叠嶂,洲渚烟树,塔寺幽远,桃红柳绿,粉墙黛瓦,俨然一派江南水乡景致,远观景物粲然,近狎秀色可掬,极富生活情趣和风雅品味。
此瓶无论泥料、形制,还是釉彩和画片风格等均符合清代中期乾隆年间烧造的特征,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古董壁瓶一般瓷质的较多见,紫砂胎壁瓶很少,而乾隆年间有款的壁瓶则更难寻。
壁瓶因挂于壁面而名,又叫挂瓶、半瓶、轿瓶,还有称马挂瓶的,是中国文物中一个特殊的分类。据悉,壁瓶造型源于唐宋年间,成熟于明代后期,兴于清代中期。器型常为瓶、尊等一半,常见的有葫芦式、半圆式、莲花口式、瓜棱式等。正面朝外,常绘饰画片,图案内容不外乎文人喜欢的山水楼台、松梅兰竹、隐士高人、八仙神通、平沙落雁、折枝花卉等。而靠壁一面一般露胎,平坦有孔,以利悬挂于书房的墙壁、卧室或轿子上,用于装饰或插画。因器型较小,器身纹饰寓意丰富,亦可把玩赏析。万历时期的《遵生八笺》一书对壁瓶主要功能的描述是“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
清代文人因受乾隆帝的影响,对壁瓶更是宠爱有加,诗赋中不乏溢美之词:“蘅皋掇青藻,毡室伴清嘉”、“宿再朝烟与润,山花野卉常新”、“动洁路搴秀,静悬屋盎春”。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那间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件墨宝的书房“三希堂”的墙壁上竟挂了13只壁瓶,可见其对壁瓶的喜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