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我从市区赶回,正是台风最盛的时候。
台风从海上来。其实我也是从海上来的。我故乡是舟山群岛的本岛定海。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父亲是反着来。他13岁来上海,想来也是为了他心中的一点道。之后有了我,有了我这个海上来的上海人。
我五六岁时回过故乡。是母亲带着去的。回故乡的路不好走。船到宁波,换小火轮到定海,还要乘半天的班车,才能到山陉处的陈家村。母亲那时三十刚出头,胆大。有个闺密要回宁波,她就带着我和比我小两岁的妹妹,一起去了。
船到宁波,和闺密分手了。谁知台风来了,风雨大,小火轮停开了。母亲没法子,我们仨耽搁在了宁波的客栈里。灯火昏黄,我在窗前看海景,以为有许多房子在浪里打颤。
母亲说那是避风的船。恐怕就是在这时候,我已经发现,小屋和船是一回事,也知道了,人来到世上,就是奔命。
第二天,台风过了,到了定海。每天两班的班车没了,来接的堂兄没接着也回了。照例要在定海耽搁一天。母亲不甘心,我们仨坐上了一辆牛车。后来在太阳落山前一会儿,看见了陈家村口的那棵高高的银杏树。到家了。一路被风雨阻拦,想来是故乡给客子的日后记忆吧。
那晚,吃完伯母特地做的剔净了所有红薯干的红米饭,想着村口的那棵银杏树,睡着了。睡梦里,红米饭和银杏树搅在了一起,我看见的是一棵红芍药。
今晚,我要赶回华亭湖边去。无论风雨多大,也要赶回去。那里我母亲住着。这么大的风雨夜,我不回家,她一定不会睡。
六十年了,蓦然间一个轮回。那时是母亲带着我们穿过风雨。如今,妹妹已经故去,留下我陪着母亲经历风雨。因为我生得晚,还因为战乱,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已去世。在我懂事时,所谓至亲,所谓家,也就四个人。父母亲、妹妹和我。如今,就留着母亲和我两人了。相依为命六十余年,这情分无可言说。
朋友的车是不能让送了。高速路上,品质不差的车,被风吹得飞起来。地铁从九亭站往泗泾,上了地面。风雨冲击窗口,急管繁弦,声声震耳,看不清夜色中的田野和窈窕的佘山。敢情华亭湖也该水漫边际了吧?
谁知,到了新城站出站,风雨变得稀落,竟没有汤汤泽国的痕迹。桔黄色的出租还有。驾者说,这儿风水好。大风大雨每每要到了,结果不是转道就是停息了。
这一说,提醒了我。这就是风调雨顺。为着风调雨顺,不说4000年前广富林住民,不惜千里迢迢赶来,就是之后的华亭县府,也建在了这里。可见先人之识,不是今人可以想见。遥想华亭开府以来,才人代出。春秋哀乐、鸿雁诗酒,大风雨的襟怀,比比皆是真文人、大英雄。只一个杨维桢,一支铁笛就让这莼鲈之乡,安顿过许多萧索的心意。我外婆是华亭人。母亲老了,我送她住华亭颐养天年,还因为这里风水好。
华亭湖边,母亲在窗前迎我。我到家了。这一夜被大风雨吹动、浇淋,很酣畅。
“昨夜风雨作,汤汤满城郭。轻车简从过,此意感萧索。往来接春秋,低昂知哀乐。旧国来雁书,盈杯栖江阁。河山何须寻,记取红芍药。”在梦里,我再次见到了六十年前的那棵红芍药。其实,它不到来,我也会把它拉进来。
大雨,我从市区赶回,正是台风最盛的时候。
台风从海上来。其实我也是从海上来的。我故乡是舟山群岛的本岛定海。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父亲是反着来。他13岁来上海,想来也是为了他心中的一点道。之后有了我,有了我这个海上来的上海人。
我五六岁时回过故乡。是母亲带着去的。回故乡的路不好走。船到宁波,换小火轮到定海,还要乘半天的班车,才能到山陉处的陈家村。母亲那时三十刚出头,胆大。有个闺密要回宁波,她就带着我和比我小两岁的妹妹,一起去了。
船到宁波,和闺密分手了。谁知台风来了,风雨大,小火轮停开了。母亲没法子,我们仨耽搁在了宁波的客栈里。灯火昏黄,我在窗前看海景,以为有许多房子在浪里打颤。
母亲说那是避风的船。恐怕就是在这时候,我已经发现,小屋和船是一回事,也知道了,人来到世上,就是奔命。
第二天,台风过了,到了定海。每天两班的班车没了,来接的堂兄没接着也回了。照例要在定海耽搁一天。母亲不甘心,我们仨坐上了一辆牛车。后来在太阳落山前一会儿,看见了陈家村口的那棵高高的银杏树。到家了。一路被风雨阻拦,想来是故乡给客子的日后记忆吧。
那晚,吃完伯母特地做的剔净了所有红薯干的红米饭,想着村口的那棵银杏树,睡着了。睡梦里,红米饭和银杏树搅在了一起,我看见的是一棵红芍药。
今晚,我要赶回华亭湖边去。无论风雨多大,也要赶回去。那里我母亲住着。这么大的风雨夜,我不回家,她一定不会睡。
六十年了,蓦然间一个轮回。那时是母亲带着我们穿过风雨。如今,妹妹已经故去,留下我陪着母亲经历风雨。因为我生得晚,还因为战乱,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已去世。在我懂事时,所谓至亲,所谓家,也就四个人。父母亲、妹妹和我。如今,就留着母亲和我两人了。相依为命六十余年,这情分无可言说。
朋友的车是不能让送了。高速路上,品质不差的车,被风吹得飞起来。地铁从九亭站往泗泾,上了地面。风雨冲击窗口,急管繁弦,声声震耳,看不清夜色中的田野和窈窕的佘山。敢情华亭湖也该水漫边际了吧?
谁知,到了新城站出站,风雨变得稀落,竟没有汤汤泽国的痕迹。桔黄色的出租还有。驾者说,这儿风水好。大风大雨每每要到了,结果不是转道就是停息了。
这一说,提醒了我。这就是风调雨顺。为着风调雨顺,不说4000年前广富林住民,不惜千里迢迢赶来,就是之后的华亭县府,也建在了这里。可见先人之识,不是今人可以想见。遥想华亭开府以来,才人代出。春秋哀乐、鸿雁诗酒,大风雨的襟怀,比比皆是真文人、大英雄。只一个杨维桢,一支铁笛就让这莼鲈之乡,安顿过许多萧索的心意。我外婆是华亭人。母亲老了,我送她住华亭颐养天年,还因为这里风水好。
华亭湖边,母亲在窗前迎我。我到家了。这一夜被大风雨吹动、浇淋,很酣畅。
“昨夜风雨作,汤汤满城郭。轻车简从过,此意感萧索。往来接春秋,低昂知哀乐。旧国来雁书,盈杯栖江阁。河山何须寻,记取红芍药。”在梦里,我再次见到了六十年前的那棵红芍药。其实,它不到来,我也会把它拉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