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中少不了咖啡馆的点缀,说到咖啡,有的老克勒会眼睛一亮,从前喝咖啡的地方有的是,德大、凯司令、上咖、海燕、老大昌、天鹅阁、东海等地方。买上一杯咖啡,弄点冰激凌、蛋糕,看看街景,可以坐上一个下午。史料记载,光绪二年2月,兴发咖啡番菜店在二洋泾桥(今延安东路、四川路口)开业。1918年先后有卡尔登、孟海登、客利、派利、兴来等西菜店、咖啡店相继开业,形成了上海西菜咖啡业。西藏路一带有咖啡茶座萝蕾、大中华、皇后、爵士等,金门大饭店、沪城许多西菜馆、游乐场都设有咖啡座。
老上海人,出门喝咖啡吃西菜是桩大事情,需要精心打扮一番,不修边幅,Waiter要瞪你白眼的,我的朋友施敏杰跟着他父亲去“德大”喝咖啡,穿上西装,小马甲,戴上领结,滚烫的咖啡上桌后要趁热一口一口地品尝,喝之前先要闻闻香气,咖啡馆的灯光要朦胧,音乐要轻松。
喝咖啡享受的是色、香、味的全过程,自己煮咖啡更有乐趣,看着酒精炉烧咖啡,有种期待的快乐,咖啡是沉淀了上海滩历史中的芳醇、温柔、细腻、浓烈的风味,用老式留声机放一张胶木唱片,听一曲王维倩唱的老上海怀旧歌曲,寻找往昔消失的记忆。那一粒粒棕褐色的泛着一缕缕香气的咖啡豆的碎片拼写成上海百年文化的记忆。咖啡文化同茶文化一样深深地影响着上海,这种海派与传统的交汇,碰撞出申城特有的热饮温度。
老上海文化中有多少动人故事素材来自咖啡馆,有多少文人的缠绵来自咖啡的掺和?有多少悲欢离合来自咖啡馆?又有多少革命先驱的秘密接头任务是在咖啡馆的掩护中完成的?我也欣赏邓丽君唱的《美酒加咖啡》里的歌词:“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想起了过去,又喝了第二杯……”
施敏杰说,喝咖啡一定要放糖才有滋味,讲究的要放鹰唛炼乳,而不是放牛奶,这样喝时更滑溜,更浓香。有人喝咖啡一块方糖浸入咖啡内,另一块含在嘴里,据说味道好极了!还有,盛咖啡的杯子一定要热的,从前咖啡馆煮咖啡的炉旁放着咖啡杯在炉边烤热,倘若用冷杯子盛咖啡,那一定是外行!有的咖啡馆沿街玻璃窗内用白蕾丝做成半截窗帘,这样使喝咖啡的人有了个人隐秘的小天地,哈哈,从里面可以看街景,外面的人看不到咖啡馆里的客人。
在食品匮乏的年代里,施敏杰他们家买不到咖啡豆,怎么办?他家有葡萄牙血统的祖父有只喝咖啡不饮茶的习惯,于是有一个自己造代咖啡的秘诀,透露如下:干蚕豆浸水软化,剥豆瓣,留下的蚕豆衣壳晒干炒焦煮水就有咖啡一样的特殊香味和苦味了,淡馒头切片放在煤球炉上烤焦,用刀刮去一层焦渣,趁烫涂上一层熬熟的猪油,喷喷香的咖啡加吐司,当年苦中作乐的开心一刻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