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启事二
马 丹
  马 丹

  昨晚,微信朋友圈又出了场闹剧:夫妻离婚闹得不可开交,丈夫偷偷带走了孩子,气急的妻子谎称孩子被拐,在社交网络上发出一则“寻人启事”。虽然这则有名有姓的“启事”很快就被澄清是“不实消息”,但在随后的几小时内仍被迅速疯传,传播速度就像病毒一般快,从我身边的同事甚至蔓延到了不知道何时认识的房产中介。

  一年多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的也是一则《启事》,寻找的是一名开学首日失踪的小学生。最后,孩子回家了,启事却并未烟消云散,家长和校长的电话被“热心人”打爆。

  当然,启事一是确有其事,启事二则实属不实消息。

  “我凭什么信任你”,是人性里合理性质疑的逻辑起点。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选择怀疑,是人类社会生存练就的一种应对本能。然而,这种本能有时候拼不过父母本能,一遇上孩子的事,国人总难免有些手忙脚乱,朋友圈里的“寻娃启事”也因此从不见消停。

  “转发就是力量”,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在“启事”们一次次“狼来了”似的结局里,“转发”似乎有些走偏了。上周一款“中国儿童走失预警平台”曾备受质疑。今天我姑且不论它到底有没有涉及隐私泄露问题,平台负责人的一番话却有点道理:很多人随手转发就是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但转发的人人潜意识里希望的都是别人能看到走丢的孩子,殊不知自己并没有抬头看一看,第一时间放下手机抬头看才是力量。

  我们常对孩子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然而,再多的循循善诱都不可能把孩子打造成钢铁侠。儿童安全的防范,除了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更需要成人的努力,去降低儿童所处环境的整体风险。现在看来,这个风险也得包括如何正确地进行“爱心扩散”,“狼来了”多了,真有人求助时可能就会面临无人相信的境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好吃周刊
   第B12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4版:美食地图/好吃周刊
   第B15版:大购网专版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扎克伯格“裸捐”彰显财富观
牛生病 人吃药
启事二
听得见乡音 记得住乡愁
自我毁容
法律管得住私德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启事二 2015-12-03 2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