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个舞台:它不大,每场最多容纳一百多观众;它不高,音乐家与观众的距离只是一块30厘米左右高的黑色木台;它不炫,没有华丽的灯光布景;它不贵,每张门票仅售10RMB。难免有人质疑:“难道还会有人愿意在这里开音乐会?”
然而,恰恰相反,每一个在此演出的音乐家都会爱上这个舞台:它虽不大,但音响效果极佳,观众数量虽不庞大,却几乎个个都是真心热爱着音乐;舞台虽说不高,但无形中消除了音乐在演奏者与观众心中流动的阻碍,更像是一次爱乐者聚集的音乐沙龙,没了生分,也就陡增一份舒服;最重要的,这个舞台的包容和多元,让音乐家有种被“宠着”的感觉,不用为应该弹哪些作品而劳心费神,也不用为表演形式或乐器的小众而担忧。只要你会,只要你想。
这个舞台有个小资而文艺的名字——音乐午茶。
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超一流的舞台,无数音乐人将之作为奋斗的目标。其实对我们演奏者来说,遇到一个可以包容你的稚嫩、吸收你的热情甚至原谅你的失误的舞台,是一件更加值得庆幸和感恩的事。音乐午茶就像是一位挚友,它在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同时也见证我们的成长。
今年5月14日,我和上海音乐学院另外两位同学在音乐午茶举办了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我们的组合是年轻的,音乐会之前2个月才刚刚成立。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鼓足勇气决定演这场音乐会,哪怕配合还不是天衣无缝,哪怕因为缺乏重奏表演经验会在台上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状况。
音乐会分两个部分,由我们三人的独奏分别开场,随后演奏门德尔松第二钢琴三重奏全曲。在现场,我还要作为音乐会主持人进行曲目介绍并与观众互动。后来听人说,那天我主持得还算不错,要知道就在上个学期学校的朗诵比赛中,我还因为缺少正面面对观众并用语言抒发情感的经验(弹钢琴都是侧面对观众)而过于紧张,在台上忘词出“车祸”。后来细想,让我在这方面有了蜕变和进步的,正是音乐午茶的舞台。就在三重奏专场音乐会前2个月的一个早上,我接到紧急通知,中午去音乐午茶做代班主持。由于时间紧迫,主持稿几乎是在地铁上完成的。因为有过忘词的经历,第一次主持的我甚至比演出的人还要紧张,手在抖,声音也在抖。坐在第一排的,是一对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穿着得体的老夫妇,他们离我最近,同时一定也感觉到了我的紧张情绪,从始至终满眼笑意地望着我,也许这只是他们不经意的表情,但对我很重要,给了我很大信心。从候场,到上台,再到结束,无论是音乐午茶的工作人员还是观众甚至是演员们,他们所给予我的鼓励和宽容是我进步的动力。在那之后,我又荣幸地做了第二次代班主持,重奏专场是第三次了。没有了前两次的生涩,相反地,多了一点笃定和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是音乐午茶陪伴着我、历练着我。
打了这么多次主持人的“酱油”,要说正儿八经在音乐午茶演奏,有两次。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冬天,那年我还是一名普通的高二学生,每天只能用经受无数线性代数、三角函数的轰炸后仅存的一点可怜的业余时间练练钢琴。面对这个舞台,对当时的记忆也只剩下“焦虑”,担心出错,担心忘谱。被紧张充斥的内心根本无暇顾及自己之外的世界,当然包括休息室那面看一眼就会心情大好的“魔镜”。而如今,我已经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一名专业学生,练琴时间多了,心态平和了,面对舞台自然就多了些坦然和自信。不得不说,音乐午茶的舞台见证了我人生中两个阶段的成长和转变。
1000场音乐会,1000个故事,我为自己能成为这千分之一而感到幸福,自豪,我们坚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故事在音乐午茶的舞台上上演。只要梦还在,心有多大这个舞台就有多大!
十日谈
音乐午茶
很多初登舞台的年轻音乐人成了听众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