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化学作用
董纯蕾
  董纯蕾

  先说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

  根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和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新近公布的一组数据,2014年地球人的碳排放量仅增长了0.5%。是的,“仅增长”——要知道,这是发生在全球经济不再泥足深陷、开始显著增长的背景下;要知道,就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碳排放尚是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着。

  每一次联合国气候峰会,无形中也提交了一份验收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付出努力的“年度成绩单”。毫无悬念,大量的,仍是坏成绩。比方说,美国纽约,甚至可以穿着短裤凉鞋,走在圣诞即至的大街上,一个明明日均温度只有3℃的日子,最高气温竟然攀至19℃,据说创下了史上最热的12月13日纪录。再比方说,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地区,13亿人的水源地,也是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却多对正在发生的改变浑然不觉,不知道未来的季风季节将变得更反复无常,极端降雨可能更加来势汹汹,冰川会遭遇更严重的融化,洪水和干旱都难以预测,更不知道等待着农业和水、生计和健康的将是怎样深远的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件事上,人类依然是“差生”,漂亮的“成绩单”,还在远方等待。

  忽然想起上周参加的解读2015年科学类诺贝尔奖活动,在化学奖的解读专场上,大家讨论着今年获奖的DNA修复系统,话题不由自主涉及日常生活如何减少、避免或修复DNA损伤。生活中有多少可摄入的东西、可接触的东西,被污染了,有危害健康的风险了,这些环境末端的问题已经牵扯了人们的太多精力,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了解和改变更上游的环境。主持人钱旭红院士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尤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保护自己,而是保护身处的环境,至少你的小环境能变得对人类更友好,就可以避免小污染带来的成千上万的DNA损伤。”气候,同理。

  有个词叫“化学作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类与环境之间,大概急需令彼此倾心的化学作用,才来得及挽回之前任性妄为的种种伤害,才能尽快从“差生”转为“优等生”。这不是京都、哥本哈根或巴黎任何一场气候峰会足以承诺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阳光天地(195期)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科研岂能“只认项目不认人”
化学作用
另类处罚
“孤儿药”不妨由国家储备
书子当自强
那些成天叫卖的高音喇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化学作用 2015-12-15 2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