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那些成天叫卖的高音喇叭
刘绪源
  刘绪源

  有一件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市区汽车鸣笛已有明令禁止,大妈跳广场舞放音乐也常听到批评,但那些对着居民区成天叫卖的高音喇叭,为什么没人予以禁止?

  汽车是一逝而过的,舞蹈音乐还有一定的时间段,那种叫卖声却是从早到晚、全日无休。只要在上海市区走走,大小街道,都会听到这种叫卖声,单调乏味,声音高亢,语句重复,音量奇大。最近几年,这种现象大有漫延之势,商贩们一看人有我无,很快学样,而且声音越放越大。有时马路两边两个高音喇叭对喊,我的感觉,真不觉得是身处现代化都市,倒感觉是成天生活在喧嚣的乡村集市中。

  叫卖,本古已有之,旧称“市声”,还曾引来文人的不少描写和回味。但那是人声叫卖,人声是自然发声,人对于自然发声有天然的顺应力。高音喇叭却是机器,用机器声对人耳,这不是公平的对待。人声的叫喊是有限的,音量有限,时间也有限,而机器可以无休止放送,声音可大到你无处躲藏,人耳从难忍到麻木——这麻木状态其实是身心摧残,那种心烦意乱和浮燥易怒,常常由此而来。即使是人声,也不能老听,过去的叫卖者往往边走边喊,即使停顿也不会太久,故听者不觉难受。如果一个叫卖者对着一个窗口从早喊到晚,双方不打起来才怪,因为那是明显的冒犯和挑衅;现在的高音喇叭却成天对着居民区叫喊,甚至有连喊几个月不挪窝的,今人何以对之容忍如此?这正是我奇怪的事。

  我家住在新华路近侧,对面一家小超市可能经营不善,腾出半间门面出租,从此厄运开始,来租用的都是小商贩,租期大概一月到三月不等,无一不是启用高音喇叭,喇叭无一不正对居民小区。先是卖杂货的,后是卖盆碗的,现在则是卖羊毛衫的,那“快买快买,69元一件,这是最后机会”,已折磨我们几个月了。也曾打电话找派出所,警察倒是很快上门,声音戛然而止;但警力的作用也就是一天,第二天喇叭又开,先轻后响,到傍晚完全恢复原样。

  看来,光靠劝说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有个明确规定,让民警可依法执行。那些“有关部门”,为何不能考虑一下民瘼,草拟一个相关规定?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们不可能看不到这种叫卖现象,也希望能提出有力议案提案。总之,不能再让这种破坏居住环境、有损市格、有害居民身心健康的高音喇叭叫卖现象,在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到处漫延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阳光天地(195期)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科研岂能“只认项目不认人”
化学作用
另类处罚
“孤儿药”不妨由国家储备
书子当自强
那些成天叫卖的高音喇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那些成天叫卖的高音喇叭 2015-12-15 2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