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心脏手术必需药鱼精蛋白短缺,临床药品甲巯咪唑断货,今年又有放线菌素D、注射用促皮质素供应吃紧。
有人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某种东西缺了,肯定是供给跟不上,用价格调节呗,涨钱!
但问题放在药品上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价儿得加到多高,才能让药厂开动生产?不少“孤儿药”治的都是罕见病,需求量这么小,就算完全放开价格,药厂也不划算。何况,患病的还有可能是低收入群体,药价太高,负担不起啊。
由此看来,要保障救命药的供给,光靠市场的逻辑,单用提价的办法可能行不通,还得动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常规储备、信息共享和调配运输几个方面入手。
具体来讲,先得保证有药。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得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给予补贴,形成储备。然后,要确保药品供求信息的及时传递,不妨建立一个全国层面的短缺药平台。这里缺了,医生、家属一查就知道哪里有。供需双方身份清晰后,还要有统一的调配机制和运输通道……可喜的是,部分措施国家已经在做了,下一步要加快步伐。(商旸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