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了一个“神回复”,是五六年前网络论坛流行时的特殊现象。
现在我要写一个“神最右”。加上更早的“神展开”,可谓“神”系三部曲了。
“神”这个词在网络时代,拥有了最大的使用空间和使用频率,名词用作形容词,运指如飞,是之前料想不到的。
“神最右”是微博时代的常见用语。你用电脑上论坛,是“沙发”,“第一排”,“砌楼”,按照回复顺序从上到下,不断延伸。有些热门帖子,可以有几百页的回复。其中不乏“神回复”。而微博时代是转发,不断转发者会从右向左排列成一长串。很多微博乍一看没什么,好像平淡乏味,第一个转发的人如果是“神最右”,会立即激活这个帖子,让这个帖子火了。于是后面的转发者都非常敬佩,称第一个转发者为“神最右”。
比如原微博说:“现在3000块就想请一个民工?别开玩笑了!现在3000块钱你只能请一名大学生!”“神最右”转发并评论:“知识改变命运啊!”
这“神最右”的转发言简意赅,说出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高校教育现状有一种反思。
又如,原微博图文很长、声情并茂地“致不常联系的朋友”,“神最右”转发时说:“不常联系的朋友突然联系,就要准备红包了。”转发者一阵呵呵,大概都是碰到过类似事情的。
“神最右”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巧妙的角度说出了原微博没有说出的含意,或者激发了原微博所缺乏的想象空间,令后面的读者会心一笑,以至于产生心领神会的各种感受。正如“神回复”很多内容都涉“性”一样,“神最右”也有很多涉“性”部分。这些“神最右”擅长打擦边球,显示出在“过滤”时代对词语的灵活运用能力。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速朽”,情感速朽,词语速朽,连你在网店购买的商品都速朽。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化到“品质”时代,无论网络还是现实,更多人都是在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前段时间,网络红人吴晓波先生撰文提出“告别屌丝经济”,说得很有道理,但引来一片嘘声。然而,认定了微信时代“朋友圈”才是最重要的粉丝,吴晓波先生对那些之前人们都小心伺候着的“屌丝”粉,不再恭维,而是嗤之以鼻。
但是,“速朽”时代有“速朽”时代的美学,这种美学更多是追求繁复。速朽美学追求体现在衣服和装扮上,也是“繁复”。廉价商品都有繁复特点,衣服上是各种装饰,蕾丝、褶皱、纽扣、口袋等,靴子则有各种穗带,各种扣孔,以繁复的装饰风格,来掩盖这些商品的“无风格”。
“风格化”哪有那么容易?很多大牌在风格化上有几十年的沉淀,也有几十年的进化史。而网店一般都是最多三五年,平均一两年,短平快的半年做成了一个品牌——借助网络无数粉丝和买家的力量,一个差不多的产品经过有效策划,很快就在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上形成销售动能。也因为“速朽”的特质,这些品牌很难“风格化”或“高端化”,无法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向上走,而只能横向“横盘”。钱赚了不少,但内心有点追求的人,还是不满足。
“举个栗子”,多年前上海中心城区有一条“华亭路”,短短几百米,因缘际会,成了远近闻名的“时装街”。很多男女老板从广东等南方地区进货,在这里销售。早期摊主赚了很多钱。有些女摊主,自己摊位的衣服几十块钱一件,辛辛苦苦赚了钱,转身就到淮海路美美百货那里去花几千块、甚至上万块,买一件真正的名牌。
可见追求高质量的心态人人都有,只是社会没有达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