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公园看水稻
苏丽梅
  苏丽梅

  周末,我带着儿子上家附近的忠仑公园,此次前去公园,并非看花观鸟,而是特意带儿子到公园看水稻。

  关于对水稻的记忆,我的思想几次努力回忆,终究还是停留在十几岁年纪的样子。记得那时候,家里的地里种满了水稻,从我七岁开始,父亲挥舞着牛鞭,赶着水牛在水田里耕地,一遍又一遍,直到田里的土绵绵软软为止,此时,父亲牵着水牛到其他田里耕地,我和两个姐姐则要下地踩土疙瘩,使土疙瘩能淹没到水里,父亲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等插上秧苗之后,田里的秧苗才都有水喝。我和姐姐踩在泥巴地里,赤着脚,双脚不停地踩,把一个个土疙瘩踩进水里,淹没在水中。那时候,水田里经常有蚂蝗出现,冷不丁地,脚上就爬上一只只吸血吸得肚子鼓胀的蚂蝗,每逢及此,我都要尖叫着跑上岸,在岸上跳来跳去,试图让蚂蝗掉下来。但这招显然不管用,蚂蝗紧紧地吸住我的皮肤,怎么样也掉不下来。父亲见状,吆喝水牛停下脚步,他放下耙子,不慌不忙地走到我身边,蹲下身,一下子就把蚂蝗抓起来扔到地上,父亲当然不会放过蚂蝗,只见他在蚂蝗身上放满烟丝,慢慢地,蚂蝗肚子里的血全部淌了出来,父亲再点着火,把蚂蝗烧得焦黑。看到父亲帮我报了仇,我的心里才好过一些。虽然如此,每次到田里也都是胆战心惊,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即使满心地害怕,也是一样要下地干活。

  秧苗在长大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滋养。一条不大的水沟,清澈见底的水源源地进入稻田,可是这么一点水,这边分一点,那边分一点,往往到自家田里的水就显得少之又少。因此,父亲经常和母亲轮流,半夜拿上手电筒,到田里引水,因为半夜人少。当然,这是指不干旱的情况下,要是干旱天,田里到处都是找水的人,如果自家的地在下游,就不用指望能够分到哪怕一点点的水了。到了这时候,父母经常是失落地从田里回来。

  到严重干旱时,父亲就要准备好抽水机,父亲把抽水机抬上两轮板车上,运着抽水机从河里抽水到田里,抽水机“嗡嗡”地叫着,父亲看着“哗哗”流淌的清澈的河水,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金秋十月,水稻成熟了,黄澄澄的水稻需要我们去收割。二姐为了帮父母减轻劳累,很早就辍学帮助父母干活,父亲的腿不灵便,都是二姐和母亲抬着打谷机从家到田地,再从这块田地到那块田地。父母忙着把稻谷割下来,堆放成一堆堆,然后要我和妹妹负责递上稻谷,让父母把稻谷沉甸甸的谷粒伸进打谷机,如此,稻谷和谷杆就完全分离了。那时候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手,经常是从田里回到家里,总会发现自己的手被稻叶割成一条条的口子,这些口子泛着血丝,透心地疼,那真是少年时代疼痛的记忆啊!

  在我上初中之后,家乡兴起种植蜜柚树。先是几户村民带头,慢慢的,种植蜜柚的村民越来越多,没过几年,水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也幸运地逃脱了水稻带来的烦恼。

  偶然一次机会,到附近的公园健步走,发现公园的一角居然种上了水稻,有几名家长在跟孩子介绍说,这就是水稻,这是稻穗。有个孩子好奇地问,这真的是水稻吗?而我,作为母亲,当然也感到很有必要让儿子见识一下水稻的真面目,要知道,现在想看到水稻,都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8版:广告
到公园看水稻
最好的时光
传呼电话
烫手的冰——热冰
我国古代年终奖
保质期亟待规范
今宵灯谜
物质丰满的烦恼
距 离
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到公园看水稻 2015-12-28 2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