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中华路复兴东路口的德兴馆吃饭,发现邻近有条叫面筋弄的小路。不仅是路名吸引了我,还因为看到过报道,这条面筋弄上有个或许是上海最后一个还在服务的传呼电话亭。拐进面筋弄,迎面就看到一个小小的电话亭,穿着橙色志愿者马甲的阿婆守着两部电话机。我问阿婆现在还有传呼电话吗,她说很少,但只要有,她就要去传呼。我与阿婆聊起了面筋弄的来历,她说附近还有火腿弄呢。小小电话亭,那些年给弄里居民带来的便利说也说不完。
现在的年轻人整天手机不离,对传呼电话印象不多。但在那个年代,传呼电话是市民最主要的通信工具。上海传呼电话开办于1952年。那年6月,当时的军管上海电话公司选择普陀、江宁两服务区域进行传呼电话开办调研,最终确定:公用电话兼办传呼电话的传呼来回时间定在半小时以内,最远用户距传呼站不超过500米。12月1日,上海电话公司在普陀区(苏州河以南部分)和江宁区开办公用传呼电话。那年10月1日,当时的上海电信局也在辖区内的市中心区和浦东、真如、吴淞、大场、江湾、南市、龙华等处开办公用传呼电话。到1954年10月,全市共有1600多个公用传呼电话站。那年12月,第一本《传呼公用电话簿》出版,每个传呼电话站都备有供查询。
开办之初,传呼电话承办户大都是遍布街头巷尾的烟纸店。上海电话公司第一家开办传呼电话的是长寿路西康路附近弄堂口的卖烟杂的夫妻老婆店。店主听到要装公用电话非常高兴,但要担负上千户人家的传呼又有顾虑:男的要进货,女的要管店,走不开。电话公司人员开导他,有了电话,进货可以用电话通知烟糖公司送,居民用电话时会顺便买点香烟肥皂什么的,生意肯定更好,而且还有传呼费,说得店主动心了。装上电话不久,这家店果然生意兴隆,其他烟纸店也纷纷申请安装。传呼电话可以要对方回电,也可请店主传话。当时一些小型厂商没有电话,还利用传呼电话联系业务,在名片、发票、包装纸上印上传呼电话号码。我当时居住的金陵东路老楼对面是一家食品店,店旁弄堂口有个很小的烟纸店,兄弟俩经营,有传呼电话服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信联系主要还靠书信,谁家有电话传呼,往往遇上急事了。
上世纪70年代后,传呼电话业务主要由里弄居委会承担。1985年,全市 1000多个里委共有3257个公用电话服务站,以退休工人为主的服务员有1万余人。那年月,传呼电话的呼喊声,是里弄、新村里特有的一种市井声。起先,叫回电的阿姨用高八度的嗓音呼喊;后来,改用电喇叭传话。那时,打传呼电话要排队,打完了要等回电,花上半个小时是常见的,逢年过节,花费时间更长。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传呼电话站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市井故事。1986年国庆节,上海人艺在邮电俱乐部上演过宗福先创作的三幕话剧《传呼电话》,以传呼电话站为背景,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各色人物(厂长、工程师、教师、作家、万元户等)的生存现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流行使用中文寻呼机。用户向服务台交待事项,由服务台转告寻呼人,过一会,对方寻呼机液晶显示屏上, 用户的留言一目了然,取代了传呼电话的功能,而且便捷得很。随着家庭电话的普及,寻呼机和大哥大的出现,投币电话的增多,上海的传呼电话逐渐退出市民生活。
那些年,传呼电话不仅拉近了人们空间上的距离,也增添了相互间的情感交融。对曾受益于传呼电话的人们来说,传呼电话不仅是曾经的通信工具,也是温馨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