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朋友间最常见的社交对话句式变成了——朋友问“某某面膜好用吗?”或“某某黄金按摩仪器怎么样?”然后我回答:“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把我家的快递给你。Old but new,千万别客气,让它免除蒙尘的命运吧。”事情的起因是我正打算从郊区搬回市中心,进行着大规模打包行动。
虽然非常赞同“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可显然并没有狠下决心把极简美学用于生活,家中但凡能下脚的地方都堆积着数不清的美容护肤美体瘦身产品,又极其喜欢在国外血拼囤货,造成了旧的尚且没有消化掉,新的又不停在买进。直接后果是,搬家整理头痛无比,十数个塑料整理箱都未能把分散在家中各处的存货装下。忧伤地决定,送人吧。譬如这个礼拜,一口气发掉了十几个快递,全是以圣诞礼物名义送出去的护肤品、洗护和香水,以及拆封过的各种导入按摩仪器和试用过的洁面神器。于是,我开始坐下来反思——到底从何时开始,购买过剩,以及为什么忍不住囤货。
似乎开始时,它仅仅源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心理需求,被美容编辑洗脑后认为讲究的女人就应该按季节、按功能、按面部区域和按皮肤生理状况开始细分爽肤水、精华、面霜、眼霜、面膜这些产品,一套是不够的。然后,出于对每年人气榜单获奖产品和广告轰炸的尝鲜心态不断购入。而后,觉得境外的价格远低于国内专柜,出国不买即可惜。可遇到国内专柜满多少元送N件小样品的活动,又变得没有抵抗力,觉得送的小样品实乃出差洗漱包必备。这四个理由,造成了自己在买买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最常用和必不可少的洗发水一个单项,今年2月才在伦敦BOOTS专卖店囤了十几瓶,8月又因为“汉方无硅”的痒点忍不住在首尔又出手了,明知道两年也不可能用完,11月还是又因为KOL推荐而在美国海淘洗发水。而面膜囤货更是多达二十几种,但凡欧美日韩时尚杂志推荐过的,必定自动添加在购买心愿中,地下车库被沦为了储藏室。
并非完全基于需求的购买,就是一种仓鼠式的堆积行为,亦不再具备用完一瓶的耐心。徒有一腔热血和购买行动力却难以安静地享受物质盛宴,只剩下饕餮般的贪婪和欲望。它们堆砌出来的快乐那么轻飘飘,麻烦却不少,更不要提那些花费掉的金钱和它们占据的空间。
或许,搬家真的是个好契机,清理掉多余负担,让一切回到“紧凑、高效、实用”的选择标准。接下去两周,我准备把包包和鞋子以及各种配饰也来一场大扫除,以新年礼物的名义送出。只希望它们能够继续发挥余热,自此“义”尽,不再狗血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