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进入中国京剧现代戏经典殿堂
作为艺术创造进程的组织者和演员转型的引领者,导演就是要独具慧眼发现创造灵感,善于恰到好处点石成金,帮助演员一步一步扎实走好转型路。迟金声和另一名导演肖甲分工合作,由他主抓郭建光的戏,肖甲主抓阿庆嫂的戏,两人昼夜靠在排演现场,及时发现、捕捉、筛选、整合大家的创新火花,对冒出来的各种金点子适时进行沟通协调,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同时,鼓励演员大胆地向现代戏中的现代人物形象靠拢和迈进。按照舞台表演的起承转合,两位导演组织演职员逐个细节精心推敲打磨,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那么一股劲头,引导创作团队一步一步向打造艺术精品的高峰攀登。据谭元寿回忆,为了确保演出效果,有关部门还特意从国外为《沙家浜》剧组进口了十几个麦克,用完后全部上交了公安部。
在沪剧《芦荡火种》紧锣密鼓移植改编京剧《沙家浜》过程中,上海人民沪剧团根据毛泽东观看京剧《芦荡火种》的指示,也抓紧对沪剧剧本进行改动。一南一北两个剧组相向而动,形成了京沪双城两个极富特色的剧种互鉴共进的生动艺术景观。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时,北京京剧团特邀上海人民沪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陈荣兰、丁是娥等到场观摩。那天晚上,演出接近尾声时,站在后台上的陈荣兰屏住呼吸,透过幕布缝隙,紧张而仔细地看着台下毛泽东的神情和动作。戏刚一演完,只见毛泽东拍掌站起,并没有马上要走的意思。陈荣兰心里一沉,暗自说,糟糕,戏演砸了!没想到毛泽东鼓掌后很快又坐下了,这时,陈荣兰才放下心来。接着,毛泽东把北京京剧团领导、编导和主要演员叫到身旁,陈荣兰也在其中。在亲切融洽的气氛中,大家一起聆听了毛泽东对京剧《芦荡火种》的修改意见。陈荣兰近距离目睹毛泽东的风采,亲身感受了领袖宽阔的眼界、深邃的思想和特有的艺术禀赋与气质,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感染和教育。返回上海后,陈荣兰立即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了进京观摩情况和毛泽东的指示,上海人民沪剧团党总支组织全体演职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的指示,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抓紧展开了沪剧《芦荡火种》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此后不久,陈荣兰专门带《芦荡火种》剧组,重返第20军59师175团深入生活、修改剧本,研究加强戏中的武装斗争和如何解决“从正面打进去”的问题。经过集聚群智,沪剧《芦荡火种》加了一场“瓮中捉鳖”的戏,主要情节是,胡传奎与周翻译官妹妹结婚,郭建光率伤愈归队的伤病员与阿庆嫂里应外合,在胡传奎家婚宴现场将敌酋和日伪军一举聚歼。1971年,上海人民沪剧团曾按京剧演出本演出过沪剧《沙家浜》,1980年5月又复排沪剧《芦荡火种》。
艺术之花天生就依恋培植和养育自己的故土。1965年4月底,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抵沪排练,5月1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次公演。
一直追踪这台戏修改的观众惊讶地发现,全新打造的京剧《沙家浜》整体舞台呈现已焕然一新,不仅武装斗争主线和郭建光形象明显加强,赵燕侠塑造的阿庆嫂在舞台上也鲜活灵动光彩照人,“智斗”“授计”“审沙”几个重点场次,既妙趣横生又京剧味儿十足,使观众在享受高水平视听盛宴的同时,能够尽情领略老北京京剧团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至此,从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火种》,到沪剧《碧水红旗》《芦荡火种》,再到京剧《地下联络员》《芦荡火种》《沙家浜》,阳澄湖伤病员扑朔迷离的斗争故事,终于从零散资料和坊间传说,化为生动翔实的革命回忆录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再到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剧广为传播,经有着不同阅历和艺术禀赋的剧作家、各具千秋的艺术表演家、血染着姓名的斗争亲历者、导演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威武雄壮活剧又有很高文化艺术造诣的领袖共同创造,几经樽俎折冲和起承转合,终于进入中国京剧现代戏经典殿堂。
明起连载《迪士尼浦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