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是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其发病通常较为隐匿,发病症状存在不同于男性的特殊性,难以及时发现,经常因此而耽误了黄金治疗时机。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前夕,张雅君教授表示,大多女性急性心梗患者并无梗死前胸痛,更易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胃疼、消化不良、牙疼、嗓子疼、肩臂痛等看似与“心”无关的症状,而且一般疼痛时间较短,只有几分钟,极容易被忽视。因此,她建议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梗家族史的高危女性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要格外警惕,尽快就医。
女性心梗往往无声却危险
张雅君教授指出,心梗发生时,患者胸口就像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喘不上气。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疼痛,有濒死、压迫感,还有人会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大部分心梗发生时却没有典型症状,这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多数女性急性心梗患者并无梗死前典型胸痛。
除了症状不明显,女性心梗患者致死率也较高。此外,相较男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女性影响更重,如高血压与女性心肌梗死更加相关,而患糖尿病的年轻女性心梗风险相比年轻男性更高。
此外,爱较真、多愁善感的女性更易患心血管病,这是因为神经处于高度应激和紧张状态时,会刺激血管引发痉挛,甚至发生心脏骤停。因此,豁达的心胸和愉悦的心情是血管的“润滑剂”,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张教授还提醒,如果出现心悸胸闷等表现,尤其在劳累、情绪波动等心脏负担增加时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进行一些相关的检查,比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等,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等,以便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女性绝经后易患心血管疾病
张雅君教授介绍,女性体内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而抗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因此,女性在未进入“更年期”之前,冠心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的男性。
张教授说道:“在进入更年期之后,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大幅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随之急剧增加,并超过男性发病率,并且这个年龄段也容易出现心悸胸闷等更年期表现,两者症状常常被混淆,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因此这一时期的女性,尤其有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的女性,比如有冠心病家族史,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需要引起重视。”
不少女性寄希望于绝经后补充雌激素来减少心血管病发生。对此,张雅君表示,雌激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利弊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并不主张女性依靠补充雌激素来预防心血管疾病。“一方面,每个人雌激素水平不尽相同,对雌激素种类和剂量需求不一;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强行补充可能带来其他损伤。”她说,如因绝经期潮热、盗汗等症状严重需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小剂量服用,以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但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仍应以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各项危险因素为主要手段。
二手烟也可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近年来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有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绝经前女性患上心血管疾病,其中吸烟是年轻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二手烟也可增加老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危险,甚至孕妇吸二手烟的危害可直接影响胎儿日后的心脏健康。
据了解,当人体吸入二手烟后,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就会渗透到血液中,这时运送氧气的血红素就会卸下氧气而改与一氧化碳结合。这样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就会减少,同时受尼古丁刺激冠状动脉也会收缩。血管收缩越严重,心脏的运动就会越艰难。
张教授呼吁,预防心脏疾病,选择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她表示,在家庭中的健康选择包括健康膳食、家中禁烟、减少看电视时间、了解更多家庭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了解心脏病发作或卒中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每周慢跑或快走4-5次,每次30分钟。坚持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粮、鱼、低脂或脱脂奶、高纤维膳食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女性和已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女性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及死亡率。
专家简介
张雅君
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专攻心血管专业。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VIP中心主任,原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特需中心主任。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远程医疗学会心脏监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参加国家九五高血压课题研究,完成先心病、冠心病研究的多项课题,多次获科技进步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