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上海代表团审议。审议结束后,总书记与代表们一一握手告别。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声乐歌剧系主任廖昌永代表告诉总书记,自己的恩师、歌唱家周小燕4日凌晨因病逝世。总书记说,“我已经听说了,周老师为人师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2年前,同样在全国两会总书记来上海团参加审议的时刻,廖昌永向总书记表达了他的梦想,“让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这些年来,上海艺术界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这其中也包括刚刚去世的周小燕教授。
从廖昌永本人的艺术实践出发,2014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亮相的原创歌剧《一江春水》,就是由他担任副院长的上海音乐学院创排。这部歌剧根据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改编。担任艺术总监的周小燕,把对电影的热爱转投入歌剧之中。廖昌永则担任男一号。“因为要赶进度,所以最终舞台呈现还没有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但是经过多方专家会诊后,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会推出改进版。”廖昌永还表示,这是中国歌剧“上海三部曲”之一,今后还会继续推出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上海背景下“具有时代精气神”的作品。
立足国内音乐界,歌剧在中国,再怎么粗分,也有两条线路。一条,源于西洋歌剧。上海歌剧院即将上演的上海版《茶花女》,固然把故事场景搬往了“国际大码头”上海,安置在一条国际游轮上,但是男女主人公依然唱意大利文。在保有西洋歌剧艺术要素——音乐、语言、唱腔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本地观众。另一条,则是源于秧歌剧的中国民族歌剧道路,代表作是建立了中国民族歌剧规范的《白毛女》,加上《江姐》《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等,也是凝结了音乐家、歌唱家创作力和表现力的精品佳作。
立足国内文化界,与各国剧场艺术的交融,使得中国的歌剧又“衍生”出轻歌剧、音乐剧,以及歌剧版音乐会等各类丰富的样式,其艺术规律又不尽相同。其中,如何普及歌剧就成为文化界的议题。上海歌剧院在这方面的创新经验值得借鉴——简化舞美服饰,“拎”出歌剧华彩和框架,形成“简版歌剧”,以全场80元的亲民价,在大剧院等一流剧场上演《茶花女》《弄臣》《费加罗的婚礼》等脍炙人口的剧目。这一系列演出,都是一开票,就被抢光。很多观众表示,“仰慕”歌剧已久,此番第一次步入剧场欣赏。
面向全球文化界,中国歌剧的面目尚待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勾画。如今,《木兰诗篇》《大汉苏武》等已经在欧洲歌剧重镇赢得掌声。旅居海外的中国作曲家谭盾也通过歌剧《马可·波罗》,以及与昆曲王子张军联合制作的实景园林昆剧《牡丹亭》获得国际声誉。今年,恰逢中国戏剧大师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作为唯一一个能上演汤翁“临川四梦”的剧团,将展开世界巡演。只要在中国歌剧中融入民族特色鲜明的旋律,就像《图兰朵》里的那一首《茉莉花》一样,面向世界的中国歌剧,就会面目清晰。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