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纠纷掩盖“真相”
俄罗斯《独立报》称,3月18日,约有40名乌兹别克斯坦士兵在两辆BTR-80装甲车掩护下,进入与邻国吉尔吉斯斯坦有争议的阿拉布卡地区,随后乌安全人员采取限行措施,禁止吉国公民入境。作为回应,吉军也向该地区派遣数十名军人和装甲车,并宣布在3个边境检查站对乌国公民实施限行措施。吉国一些组织甚至呼吁政府对乌方采取“军事反应”。为防止局势升级,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紧急介入,经过多天谈判,乌吉两国同意让各自军队脱离接触。
俄罗斯专家亚历山大·科尼亚泽夫表示,此次冲突根源是位于乌吉两国交界处的阿拉布卡水库,乌国认为这座关系到数万国民生活的战略设施应当属于自己,因为194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动用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的资金修建该水库,在苏联解体后,乌国多次主张对其享有主权。可是,阿拉布卡水库是建在吉国境内,后者当然不会允许自家国土上出现“别人的飞地”。
乌兹别克斯坦学者拉法克·萨伊夫林指出,乌吉两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陆地边界(超过300千米)未明确划分,成为双方冲突不断的重要诱因。但在边界纠纷的表相之下,却是乌吉之间难以调和的“水战”。作为农业大国(尤其是种植耗水作物棉花),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锡尔河、阿姆河等跨国河流的来水量,而地处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热衷建设水利项目,希望通过出口水电等方式增加收入,因此这些国家屡屡发生冲突。
苏联解体留下难题
在中亚,水源紧张是个历史性话题,尤其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周边邻国之间,水资源分配牵动着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谁都有可能为水而动用武力。目前,中亚两大国际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为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提供电力供应,为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提供灌溉用水。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之一,它急需阿姆河来灌溉自己广阔的棉田,而塔吉两国却准备在河上新建一系列大坝和水电站,这当然令乌兹别克斯坦感到恐慌。
乌总统卡里莫夫曾联络同为下游国家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起“保护阿姆河运动”,反对一切单边破坏阿姆河生态环境的行为,他们担心上游国家的一系列截水计划都会影响到本国的水量供应以及咸海的蓄水量(阿姆河和锡尔河都最终注入咸海)。2010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遍访中亚各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劝说乌总统卡里莫夫不要反对塔吉克斯坦在阿姆河上游修建罗贡水坝(Rogun Dam)并使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尽管联合国的斡旋起到效果,但乌兹别克斯坦依然疑心甚重,生怕更多的水坝出现在“生命之河”的上游。
实际上,当初在苏联统一调配下的中亚水网已陷入崩溃,中亚国家围绕水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上世纪中叶,2400千米长的阿姆河和2300千米长的锡尔河及其支流,多数流域位于苏联境内,河流的管理和适应完全由莫斯科一家说了算。结果,两条河流的上游都用来建造堤坝来提供电力,而下游干旱少水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因为国家计划调度,也不用为小麦和棉花种植的用水问题发愁。可如今苏联解体20多年了,政治格局发生巨变,但各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却没有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水资源协调委员会”(ICWC)以及“咸海国际基金会”(IFAS)进行了多番努力,试图化解危机,但由于这两个机构没有实质性权力,往往也不了了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亚水危机很可能成为国际焦点。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