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天鹅湖》,交响音乐,雄浑壮阔,芭蕾轻舞,优雅简洁。
舞台下,草坪上,若晴天,上千名观众或者席地而坐,或者干脆躺下,耳畔有音乐,眼前有芭蕾有蓝天;若斜风细雨,不用青箬笠,不用绿蓑衣,雨披,一样舒展又惬意。
本周六,上海音乐厅的芳邻——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在两周岁之际,即将与申城爱乐人开启2016年“春之约”。
“春之约”,始于2014年。迄今,平均半个月一场的草坪公益演出已为9万多爱乐人奉献了交响乐、管弦乐、合唱曲目。听草坪音乐会,不像在音乐厅里,观众们不必正襟危坐,人人都自然又轻松,闻闻青草的味道,就足够沁人心脾,更何况每支曲目都如天籁。傍晚前,黄昏后,到毗邻上海音乐厅的大草坪去听一场音乐会——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爱乐习惯”。
城市草坪音乐会,也见证了“城市的教养”。或许,一座城市的教养,不难从一场音乐会中管窥一二,特别是这场音乐会露天、冒雨。
2014年4月18日,在上海音乐厅外大草坪上,1000多名爱乐市民与首场“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默契约会——这是一场信义之约、环保之约、志愿之约。
当天,距离演出还有半个小时,观众已陆续入场。5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就是露天音乐厅,中雨,不足15℃的气温,让人颇感春寒料峭。草坪上,1000多张白色塑料椅,依次排开,虚位以待。65岁的市民干国增选了其中一张,8年前退休后,他就参加了黄浦区淮海街道海燕合唱团,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世博大舞台,他和伙伴们不止一次登台亮相一展歌喉。
大世面都见过了,为啥下雨天还来看露天演出?因为,爱乐人听说余隆指挥的日程都排满了,演出的日子就定在当天,乐队能冒雨演出,这些预先领了票的观众,就不会不来!
大草坪上,观众们披好雨披,端端正正地落座。比观众更早到的,是一群来自周边辖区的志愿者。观众席上是不能撑雨伞的,入场时,志愿者要为每个人递上雨披,入场后,要负责引导入座,帮助解决一些小问题。观众席的后面,竖着8块大牌子,手机扫扫上面的二维码,音乐会的节目单就有了。志愿者在大草坪上帮助观众扫描节目单,不必耗费纸张的“绿色音乐会”让众人觉得很有趣。
1个半小时的演出里,黄英、廖昌永、韩蓬、黄蒙拉依次登场。每一曲终了,耳边除了“沙沙”的雨声,就是热情洋溢的掌声。
演出结束,环卫工笑了——当观众依次离开,如茵大草坪,依然干干净净。此后,环保、绿色、清洁——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的一场场演出,沿袭了这个传统,所有来到此处的爱乐人,也沿袭了这个传统。人们好奇:究竟是环境造就了人,还是爱乐人成就了这样的环境?或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16年,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还将继续。
草坪音乐会,如何坚持高雅、公益、大众,坚持专业化定位和国际化水准,坚持高品质的古典音乐演出为主线,以高质量的现场表演为市民带来全新的音乐文化体验?时间,会给出答案。
草坪音乐会,是一个平台,要打造上海国际文化都市核心引领区,这个平台如何继续撬动社会力量,盘活社会资源,引入品牌合作团队?如何围绕区域气质、季节变化,呈现“一季节一主题一风格”,活动形式鲜明、海派特色突出,可持续、受欢迎、有腔调的都市文化品牌项目?时间,会给出答案。
5年之后,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究竟要实现怎样的目标?一种预期是,不但申城的爱乐人知晓、喜欢、欣赏;长三角的爱乐人也知晓、喜欢、欣赏。这个预期,能否实现?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周六,2016年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春之约”首场演出,来了。要感谢伟大的柴可夫斯基,谢谢他的天才杰作《天鹅湖》,点亮“春之约”。
这个首场演出,呈现的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一些章节,其中,交响与芭蕾,音乐与舞蹈、听觉与视觉,交相辉映。上海爱乐乐团和多位国内著名芭蕾舞蹈家,将会为申城爱乐人奉献怎样的精彩与难忘?值得期待。
而“春之约”,仅仅是个开头。在5场“春之约”后,候场的,还有6场夏之魅、28场秋之韵、2场冬之乐。
当最后一场“冬之乐”谢幕,若申城爱乐人能说一声:这一年,听得好舒心啊!
那时,2016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定会莞尔一笑,也要感谢:高雅音乐,在申城,并未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