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国铜匠”,劳动者曾经的追求
陈甬沪
  陈甬沪

  去年,拙作《建科创中心,别忘了培养“学徒”》在上海媒体刊出,文友说上海滩现在哪有“学徒”之词之说之论?于是,表哥向我讲起了“外国铜匠”的故事——

  “学徒”确实不可小觑,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师傅”美名扬遍大半个中国,为乡镇企业的崛起、让农村有了工业化基础,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这些大多由“学徒”演变成“师傅”的传承者,被尊称为上海滩的“外国铜匠”。

  我的大表哥,现八十有余。17岁那年为承担兄弟姐妹中老大的责任,到一家机器厂当学徒。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初中毕业进厂当学徒非常普遍,学手艺还可补贴家用,也是很多小年轻的追求。大表哥脑子机灵,敬重并虚心请教自己的带教师傅,平时还善于“拜”车间里有独门所长者为师,手勤腿快嘴甜,三年下来车、钳、刨、铣样样有了一手。那年在公司的青工竞赛中,他用一把把锉刀,将一块块不规则的铁坯,硬是按要求锉成了有直角平面、梭角多面、梯形斜面、半圆形的“工艺品”,一举夺得了头等奖。三四年后的评级中又被破格评为七级钳工(最高为八级)。技术出色的大表哥,还喜欢踢足球,从厂队、公司队,一直踢到上海青年工人业余足球队,1957年参加了全国性联赛还得锦标,可谓全面发展。

  大表哥因为享受到“八级工资制”,所以姑姑家迅速“致富”。那时一个人每月能有90余元薪水,大家庭的日子很是滋润。所以大表哥是青工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家族中的英雄人物。

  说到英雄还真有故事,那年工厂受命国家级某个协作零部件制作,其精度要求很高,而厂里那台外国进口的精密铣床“年事已高”,难堪大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表哥向厂长承诺负责铣床“大修”。当时没有资料存档概念,信息又闭塞,大表哥迎难而上,竟然将这洋机器整修一新,铣出来的精度丝毫不差,于是“外国铜匠”声名鹊起,行业内外常请他“会诊”,攻克“洋玩意”。

  “外国铜匠”确实有能耐,当年里弄加工组搞技术革新,买来电动机套只圆盘刀片就以为可以“锯木”。大表哥得知后,从讲解原理开始,亲手绕制减速线圈,设定转速,校正平面,让土造机器减轻了阿姨妈妈的劳动强度。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他作为“上海师傅”被一些乡镇企业抢聘。特别是他凭借着车、钳、刨、铣、镗等手艺,成为一些企业新品研发中的“模具”高手。

  如今,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中心,讲求互联网+思维,推进形式创新,非常值得提倡,当然,原始创新更重要。一个个物理化的创新产品,无疑对改变人们传统思维、行事方式、生活习惯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助于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原始创新的物理化产品需要“中试”环节支撑,“中试”的质量关联到“车、钳、刨、铣、镗”等基础性工艺水准,“马桶盖”等之争盖因于此。

  现在上海小青年从学徒开始,成长为“车钳刨”高手已难觅其影。呼唤让“外国铜匠”后继有人再续佳话,亦是科创中心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

  当然,今年好消息不断,上海开始试点新型学徒制,实施新一轮“首席技师千人计划”,5年内要培养20万高技能人才,并重奖岗位成才者,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5%。

  但愿我们的劳动者能重拾“外国铜匠”精神,重振上海技术工匠的雄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民生速递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外国铜匠”,劳动者曾经的追求
《放心早餐,温暖的灯》
编辑吐槽
劳动的成果(钢笔画)
劳动创造无尽的爱
“入党那一天”主题征文启事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只能微微一信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外国铜匠”,劳动者曾经的追求 2016-05-02 2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