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读过中年老作家陈村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叫《给编辑上课》,当时,作为作者的我,读得很欢乐,觉得文中批评的那些编辑,一点也不尊重作者,尤其不尊重作家,简直是岂有此理。
时移世易,如今,我也成了一个编辑——一张发行量居上海滩第三位的报纸3个版面的编辑。几年下来,有几点心得,想一吐为快。
几乎每天,我的收稿邮箱都会收到几百封投稿邮件,以及一些手写的稿子。有的作者非常认真,稿件的质量也不错。有的名作家,对我的约稿甚是重视,认认真真地写了,及时发来。
有的作者,文笔尚可,文章对路,投稿热情颇高,常常一投就是三四篇,或是接二连三发来稿子。我只能回复告知:请勿连续来稿;有的作者,从来不读我们的报纸,全然不顾本报本版的主旨和风格,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一篇一篇地来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有些作者,写作水平实在有限。流水账、喊口号、小学生作文之类的稿子,源源不断地发来寄来;有的作者,在稿件的前面后面写了一大堆“问好”、“请指教”等等,偏偏没有写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还有的手写稿件,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有些作者,可能是作文课写作课的毒中得太深,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欲褒先贬、先抑后扬,来点儿误会,来点儿错怪,然后是顿悟、感动、“泪水在眼眶中转动”之类做了结尾。只有写作技巧,没有真情实感。
有的作者,或许是以写稿为生,一篇文章,东西南北中,天女散花,广种薄收。更有甚者,文章已经于前两天在同城的报纸上刊出,此君还把此文投到我的收稿邮箱,若不是网上搜索一番,差点“吃药”。有些文章十几年前就已见过报,这些写手(称之为作者,似乎玷污了这一名称)前年投、去年投、今年再投,年年投。有些文章的题目,我已看得烂熟。对这样的投稿者,即使把他(她)加入收件人黑名单,也是白搭。理论上,他们可以注册无数个邮箱。
还有一种抄手,复制加粘贴,稍加变动,就抄成一篇不错的文章……据同行的朋友说,外地有这样的村镇,当地人都从事这一行当。那一带的地址,甚至成了黑名单的同义词。
做编辑,连带着还要做“侦探”,令人啼笑皆非。如果我不坚持原创首发的用稿原则,当然会省心省力得多。但是,这样做,对循规蹈矩的作者,对读者,都有失公平。
身兼作者和编辑两重身份的我,对于投稿,可以说最有体会——只要是原创首发的好稿子,编辑都是乐于刊用的。
至于何谓好稿子,那是要另文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