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批评国内洋地名泛滥,破坏了地方文化传承。诚如文中所言,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而乱起名必定会破坏这些传承。过去人们提到某个地名,当地人立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回家的路啊。某些知名的地名,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有的地名还和当地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有关,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信息。一个有特殊内涵的地名,不仅有助于指示方位、方便居民生活,还会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
近些年来,在新建的小区,尤其是新盖的楼盘,纷纷以起洋名为荣,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试想一下,欧洲某个城市,会将新建的小区以中国的某个地名来命名吗?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过。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有些地方丢掉多年的传承,在改名上反复再三。就说一个县吧,下面有多少单位,每一个单位又有多少部门,一个地区单位更多,为了改一个地方名,单说印章都不知要重新镌刻多少。当然,这样的小事是不会有人去算计的,其他隐形的浪费更是无法统计。
地名在命名之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该提早介入,不能等到地名被叫开后再来规范,一旦在群众中叫开了,今后改起来的成本会很高。我记得,上海地铁二号线的杨高南路站在叫了一阵后,改名为上海科技馆站。报载,为了改这个名,花去了二百万元。当成都路上建设高架时,群众习惯性地将其叫成都路高架,最后,正式命名为南北高架路。由于有了时间差,群众已经叫开了,以至现在仍然有人叫其为成都路高架。
其实,我国早就有《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新地名的命名有许多规定。建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小区或道路建设之前,提早介入名称的规范,不要做事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