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估计,约有40%的药物是口服的。但服药有讲究,比如服药时间一般分为餐前和餐后,服中药还要讲究忌嘴。其实,作用于不同身体组织的药物也有不同的用药(钟点)时间。这些讲究主要围绕两个目的:最有利于相关组织的吸收和尽量避免健康组织受到伤害。
由于药物中所含的作用物是通过胃肠消化系统而进入血液的,所以要让病灶获得准确的计量比较困难。2009年,荷兰的梅迪梅特里克医疗技术集团首次介绍了“智能药丸”——云豆大小的制剂,系高科技的电子给药系统,是在靶向给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以电子系统为载体的制剂。现在有了最新代的智能药丸,也称电子药丸,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枚微型计算机芯片、一个微型调温器、一个微型泵、一枚微型电池、一个微型pH值探测器以及一个药物腔(可装入液态、固态或粉末状药物)。pH值探测器能精确测得药物位于胃肠系统的哪一部位,并通过计算机芯片将数据传送到一台体外的电脑上,在需要释放药物的时候,医生从患者体外进行控制和操纵,进行有的放矢的给药。
就药物治疗而言,电子药丸具有许多优点:首先是药物能更有效地起作用,因此剂量可以减少,从而也就减少了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其次,由于持续的数据传递,医生可精准地获得关于患者的各种数据,也就是说,在治疗过程中,诊断可得到不断优化或修正。
与此同时,美国普罗透斯数字健康医药公司研发了一种只有一粒沙子大小的芯片,它被黏附在普通药片上,一旦芯片的金属与胃酸接触,便向贴在患者皮肤上的胶布发出信号,信号又从胶布传送至一部智能手机。此类药丸主要是为痴呆病人考虑的,他们需要定时服药。
上述两种电子药物目前尚未在市场正式上架,只限在制药机构内部运作。然而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电子药丸已经取得显著成就。荷兰梅迪梅特里克集团公司的智能药丸于2014年获欧洲创新奖,估计离正式临床应用为期不远了。制药工程师们眼下正在为电子药丸的完善作最后的优化工作,比如制剂的大小将控制在纳米或微米,以确保电子药丸通过载体选择性地浓集于病灶或体内特定部位,用一位研制人员的话说,能到达人体的最“偏僻部位”,而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被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