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易逝,心念不眠。丽娃河虽柳烟逶迤,然故人已去,令人唏嘘。再过几天,就是著名油画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创立者、著名教育家汪志杰先生百日忌辰,恍惚间仿佛又见他在画室里手握烟斗,诙谐趣谈;见他在“海上画家艺术网”和上海虹桥机场联合举办的《美丽上海·海上风情》精品油画首展上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娓娓而谈……这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批油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他同学靳尚谊、方增先等齐名在绘画界享有很高评价和声望的名宿,以85个春秋走完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令我想之,念之,心系之。
结识汪老先生,缘于华东师大朱杰军和卢象太两位教授热心介绍。汪老在国内外多次举办油画展并得全国美展奖章,但他人有傲骨却无傲气。他的前半世人生就像是部曲折传奇的电影:1956年汪老被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推荐为全国试点“职业画家”,后命运多舛。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反九十年代旅居法国,此后他的创作源源不断。老同学靳尚谊先生曾评价他:“汪志杰同志是位很有个性非常有才能的画家,他的作品以神正著称,技法老到,风格多样。”也如黄永玉先生所赞:“他不为苦难融浊,从容步出禁锢。不消沉,不怨尤,无须舒缓元气,捡起笔和画布就是。”画画成为汪老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支柱。
我与汪老认识后,他对我的策展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对画坛后起之秀热情提携。以他领衔的华师大教授画家苏春生、卢象太、朱杰军和著名油画家陈逸鸣、国画家龚继先、车鹏飞、王劼音、刘汇茗等十二名海上名家的作品,在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展览中心成功举办,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三年前,汪志杰家乡与中央美术学院在温州博物馆举办的“情系瓯越”汪志杰、王维新、方广泓的作品展,汪老先生《红宫堞墙上的历史伤痕》《金华山记忆》等几十幅经典画品,集聚他对历史的凝视与虔诚,他对故乡的刻骨铭心和眷恋,无不焕发出艺术天赋和思想的光辉。
汪志杰的画一次又一次展现精彩。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曾带一批学生赴印度所作的写生作品《阿哥拉的古城堡》《恒河之晨》及《红宫堞墙上的历史伤痕》等,印度的人情风俗画等,透出老先生一生的坚守和愿望,都在讲叙他对美的发现与寻找心灵的归宿。这也让我记住了他曾经留给我的一句画语:画的最美之处固可以来于自然,但更可能源自内心。
汪老因为“痔疮”困扰无法坐着画画,他经常是站着创作,一站就达八九小时。他的签名总将“杰”写成“傑”。他对我说:“我写成有人字旁繁体字‘傑’,是因为我这一辈子就像一段木头放在火上烤,木上多舛。现在老了,应该像个人似的靠着一棵大树休息一下了。”这是多么生动的名字解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