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终点》,是关于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华莱士1962年出生,美国天才小说家,他最为出名的是1996年出版的畅销书《无尽的玩笑》。华莱士2008年9月自杀身亡。《滚石》杂志记者大卫·利普斯基,曾在《无尽的玩笑》新书推广宣传活动中,跟随华莱士进行过5天采访。《旅行终点》便是一个记者采访一个作家的全部过程,根据利普斯基2010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
这不是一部传记片,导演詹姆斯·庞索特说:“在编剧唐纳德跟我说这是个反传记片时,这个想法很吸引我,利普斯基的书就不是传记,他的书就像是非常主观的讲述,关于他和华莱士在一起的故事。”电影不想描述华莱士从小到大的一生,不愿表现他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向成功的过程,它聚焦的是华莱士和利普斯基5天的旅程,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影响。
电影里的华莱士,留长发、裹头巾、不修边幅,但亲切、和善、温柔,没有大作家的架子,他答应利普斯基的采访要求,有时,还会反过来采访利普斯基。电影情节由对话支撑,于是,在车上,在旅馆,在餐厅,在超市,在书店,我们看着他们聊天、倾吐、申辩。他们聊的话题,不是思辨的、玄虚的、抽象的,几乎都是生活化的、当下的、琐碎的。他们会聊狗,聊初识的感受;他们谈垃圾食品,谈广告,谈电影;对与女人约会、结婚、生孩子,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询问对方父母的情况,讲述自己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小说读者都很好奇,猜测读者的身份和阅读心理;他们谈名声、说社交;当然,他们也谈悲伤、孤独、焦虑,甚至死亡,但这一定是从他们心底流淌出来的想法,绝非故弄玄虚。
华莱士由杰森·席格尔扮演,谁会想到,他就是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中的马修呢?在这部电影中,杰森嗓音低沉,语气、声调奇特,他的打扮,加上肢体语言,明显和马修区别开来。利普斯基的上司要他“写个故事”出来,电影里,华莱士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他是作为一个矛盾而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既享受被关注,又抵抗诱惑;既充满信心,又满怀恐惧;既脚踏实地,又感到不安全;既开放,又处处防范;既舒坦,又很紧张;既自尊,又自卑;既渴望沟通,又希望独处;既大度,又嫉妒;既木讷,又敏感……他本质上不是一个快乐的人,12年后他的自杀,在这里看到了预兆。他曾对利普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无尽的玩笑》里写到一个人如何从着火的高楼大厦里跳下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摔下来这件事,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这似乎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利普斯基看上去是一个青涩的记者,他的扮演者是在《社交网络》中饰演马克·扎克伯格的杰西·艾森伯格。电影以一种让人牵挂的姿态,展现了他和华莱士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虽然只有5天,却影响了利普斯基一生。彼此之间,他们有过小心翼翼和防范,也有过真诚和交心;有过欣赏,也有过嫉妒;有过和顺的时候,也有过紧张的地方。
电影中有两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临分别时,利普斯基想拥抱华莱士,结果变成了握手;利普斯基收到华莱士邮寄来的箱子,里面是他离开时落下的一只皮鞋,他意犹未尽地想翻看箱子里还有什么,结果一无所获。在获知华莱士自杀后,他有一个演讲:“我想起这次旅行时,就会看到华莱士和我坐在他车的前座上,我们都很年轻,他想要得到一些比现在更好的东西,而我想要的就是他现在已有的东西。这是我这辈子经历过的最精彩的对话,我想告诉他,和他在一起的几天,让我想起了什么才是生活,而不是从生活中得到解脱。”旅行结束了,但这绝不是旅行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