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互动
     
本版列表新闻
~~~有读者呼吁当代建筑遗产同样值得保护
~~~有读者呼吁当代建筑遗产同样值得保护
~~~有读者呼吁当代建筑遗产同样值得保护
~~~有读者呼吁当代建筑遗产同样值得保护
~~~有读者呼吁当代建筑遗产同样值得保护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万户”勾起上海人集体回忆
有读者呼吁当代建筑遗产同样值得保护
邵宁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邵宁) 昨天本报一版和焦点版刊登了《沪上最后的“二万户”全部搬迁》,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勾起了许多市民对这种住房的回忆,读者们在为杨浦区长白一村居民搬迁而高兴的同时,也呼吁保留最后的“二万户”建筑,作为上海发展的见证。

  在“二万户”里住在的市民实在不少。记得“二万户”的也不都是老人。“我在‘二万户’住了20年呢!”70后市民蔡莹现在住在浦东一个高档商品房小区,但对“二万户”仍记忆犹新,她家原来在普陀区甘泉二村,房子很整齐,绿树成荫。“厨房挺好挺大公用,每家都有大的灶台,水龙头各家分开,就是卫生太差,楼上楼下10户人家只有两个卫生间,家家都有痰盂。邻居之间一到夏天全体出来乘凉,男的洗澡基本都在楼下外面的水龙头冲凉。邻里之间有争吵,也互相帮助。”1993年,甘泉二村拆除改造,蔡莹才搬离那里。

  曾在曹杨三村住过的普陀区“小巷总理”毛萍芬说,邻里关系好,是“二万户”的一大特点。今年30多岁的公务员李荣虽然没有住过“二万户”,但也对这种房子不陌生:“大学我经常周末去鞍山新村姨婆家的‘二万户’住两天,最喜欢看好几家人同时在厨房烧饭,好吃的还会拿出来大家尝尝再端上楼。”

  工人新村曾经是上海的一道风景线,“二万户”也是上海的建筑遗产,在城市更新的理念下,如何加以保护、利用,也引发了读者的讨论。

  “这篇报道情真意切,勾起了老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曹通一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榆林区的鞍山新村、杨树浦区的长白新村和控江新村、普陀区的曹杨新村、西郊长宁区的天山新村、浦东东昌区的崂山新村,刚刚建成,簇新整洁,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后来,这些新村已经不仅是工人住了,干部、教师、文艺家都住在这里。“我小时候跟大人在各个新村走亲访友,对此印象深刻。这些工人新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的风景线,也是建筑遗产,我很赞同留一些作为时代记录。不过要精心装修,体现那个时代的风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6年夏令营热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专版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二万户”勾起上海人集体回忆
铜川路水产市场啥时关闭?
扫一扫
本报信息
广告
新民晚报互动A16“二万户”勾起上海人集体回忆 2016-07-09 2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