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最早连接中西美术实践的吴作人~~~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早连接中西美术实践的吴作人
他的艺术之路起点在上海
吴宁
■ 萧淑芳像 布面 油画 1946年
■ 出窑(半张) 布面 油画 1937年
■ 部分南国社成员在南京中央大学校园内合影 1929年 左起:田汉、吴作人、蒋兆和、吕霞光、徐悲鸿
  ◆ 吴宁

  编者的话

  “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大展作为中华艺术宫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展之一,梳理了吴作人早期在连接中西美术实践中的成就。吴作人在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熏陶之后,很自然地形成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的艺术信念,力图以加强写实来克服当时美术界艺术语言日益空泛、概念的状况。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深入大西北荒漠敦煌的艺术考察和藏区体验生活,“晚年当别人问到他哪段生活对他影响最大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西行’。”吴作人先生的外孙女、本次大展策展人吴宁女士接受本报采访时,细述了展览背后的故事。

  上海是他的艺术故乡

  上海对吴作人有特殊的意义,他学画是在上海起意、在上海开始、在上海形成贯穿一生的艺术观念。有一次外公在上海看到了一个画刊专页,用整个版面介绍徐悲鸿的作品。“我当时一看这画刊就感到很惊讶,对徐先生的艺术成就非常崇拜。”吴作人这样回忆。现在我们最终考证出来他看到的是1926年3月28日的《图画时报》第294期上刊登了徐悲鸿两幅油画作品《康南海(康有为)像》和《黄天恩与傅季姑像》。

  1927年9月,外公考入了上海艺术大学,从此走上艺术道路。

  他的艺术起步有两个重要的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在艺术上是徐悲鸿,他回忆第一次听徐悲鸿讲座的情景是在上海艺术大学的大讲堂:“我第一次见到徐悲鸿先生,是在一个演讲会上。记得有一句话的意思是:‘诚’是从事艺术的重要品质。”而在思想上影响他的则是田汉,他回忆“田汉先生为我们讲到更多无产阶级艺术,这种艺术就是要求艺术反映劳苦大众,反映无产阶级。这一切,都为我后来致力于写实主义的艺术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8年初,田汉创立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做艺术科主任,外公追随他们学习。他协助田汉主编的《南国周刊》《和平神下的战舰》是其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艺术作品。1930年3月28日至30日,在外公去欧洲留学之前,田汉组织了“南国社美术部展览会”,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四楼)举行,是外公的作品第一次参加画展。1930年4月5日,外公由上海启程赴欧留学。

  北上与中央美院的建立

  外公西行归来,回到上海。西行的两年间,他创造了有别于从欧洲学来的油画新方法——中国气派,并开始萌生做职业画家的想法。1946年6月16日-6月23日在上海九江路江西路的新康大楼举行了《吴作人康青甘陕写生画展》,展出西行成果。然而也就在此时,他接到了徐悲鸿的两封来函,邀他北上共建国立北平艺专。这两封信终止了他纯粹追求艺术发展的道路,也从此告别了上海。为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也为了不负老师,他决定北上赴任。1946年7月外公离开上海前往北京,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教务主任兼西画组主任。1949年田汉化妆入城,亲自找到徐悲鸿和外公,挽留他们留在北平。当年“南国”的三个人再次重逢,共同决定把北平艺专保留下来,迎接解放,后来就在这个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美术学院。

  在上海还有一段人生遭遇,被他从上海一起带着北上了。在上海,外公遇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萧淑芳。他们两人年轻的时候曾经一起在南京中央大学徐悲鸿工作室同学半年,并没有太深的交往。后来吴作人出国留学,两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1946年吴作人回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作家协会画展”的开幕式上,两个老同学重逢,之后逐渐交往频繁,最终走到一起。因此上海是吴作人和萧淑芳爱情的见证之地。

  自1946年离开上海后,外公的作品再一次回到上海是相隔近60年之后了,2003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梦归海上——吴作人艺术回顾展》,对他一生艺术成就做了总结回顾。又过了13年,这次在中华艺术宫举行《西学·西行》展览,则是集中将他早期的经典画作、稀缺文献资料和历史老照片做一个展示,以便于观众更好理解100年前中国的艺术家的人生选择和艺术追求。

  大展上首次亮相的作品

  我因为做吴作人先生的展览比较多。有一些他的重要的作品如《齐白石像》《负水女》《甲胄》《女人体》《纤夫》、金奖作品《男人体》等等,代表了他的艺术的最高成就,所以露面的频率还是蛮高的。

  我们都知道他在欧洲时期的第一张创作画是《纤夫》,这张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他的第二张创作画《小组会》,因为收藏地的不同,这次是第一次把《小组会》的油画稿和完成稿放在一起展出。还有第三张创作《打铁》,我们最近在以前的报刊上找到了这张油画的图(以前我们只是听说有这张画但没有见过),并整理出为创作这张油画所准备的素材,即各种打铁工人的现场速写,这次在中华艺术宫也将它们完整地呈现了。还有他回国后的一幅重要的创作《出窑》,曾经参加了1937年的第二届全国美展。这幅作品现在只剩下半张了,而原来完整的样子我们也在报纸上找到了,同时在上海展出的还有《出窑》的油画稿、速写稿。这些作品的加入,构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吴作人的艺术观念的轮廓——即“艺为人生”。

  我们注意到,他出国前受田汉影响,对劳苦人民十分关切,出国后一掌握了油画技巧,只要开始个人的自由创作,选择的主题全部是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回国后他同样是立即将油画创作指向了砖窑工人、擦灯罩的工人等形象中。这就使得他的艺术成为那一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倾向的典型表达。

  《齐白石像》的故事

  外公想为齐白石先生做像的想法来源很久,1946年就画了一幅齐白石的油画肖像,但是他自己不满意,觉得“只是一幅习作”,而他的“目的是创作中国气质的肖像”。为了再画,吴作人做好充分研究后,1954年,他把93岁的齐白石请到自己寓所里勾素描稿,画着画着,老人瞌睡了,睡中的白石老人,嘴唇努着,右手三指一直聚拢而不松开。这个极为重要的细节,立即为吴作人敏锐地把握住。写生仅进行了两次,一次画脸部,一次画两只手。在最后创作油画时,齐白石的衣服是由我外婆萧淑芳穿了白石老人的大袍子、衣服里放了两个大枕头摆出来的,红色沙发是参照一片织锦设想着画出来的。

  《齐白石像》是吴作人先生的代表作,堪称现代中国油画中富有民族气派的典范性作品,同时也标志着吴作人的油画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画家韦启美先生在吴作人百年纪念时曾表示:如果那个时代的环境能够允许,使得吴作人先生可以画出十张像《齐白石像》这样的作品的话,那么中国美术史可能会被改写。

  筹备中的“晚期吴作人”展

  2018年是吴作人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将在北京举办大型展览,展览的名称是“国风·国画——晚期吴作人(1949-1997)”,与这次中华艺术宫的构成上下篇。而“吴作人和老师徐悲鸿一起,将素描引入了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这个问题就是2018年展览的主题之一。

  由徐悲鸿提出,吴作人出面长期组织当时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的最有西画造型能力的教师把西方写实方法转移到水墨里,转移到宣纸上,并在他1950年代到1979年任中央美院院领导及院长期间,确定用西方造型训练作为国画教育基础的国家教育体系,坚持了新的国画道路,所以今天有人把这个道路叫做“徐吴体系”。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今天仍有两种看法,有人觉得这种方法把从王羲之到八大山人再到齐白石那套中国传统的方法给切断了,是对中国画的妨碍。这个学术问题,将会在2018年的展览上继续辩驳、探讨和展示。

  另外我们会讨论他个人在国画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其中他的第一幅完整的“新中国画”《藏茶传》,创作于1945年,这是一个卷轴画,题字与画并列,前后还有沈尹默和傅抱石的题字,这幅画里包含着较多的艺术史信息,也是所谓新中国画转折的证据。1946年郭有守将《藏茶传》带到法国展出,并于1953年将该作品捐赠给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我们已经联系到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的馆长易凯博士,他同意《藏茶传》参加2018年吴作人的大展,这将是这幅作品离开中国大陆72年后第一次回到祖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6年夏令营热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专版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他的艺术之路起点在上海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他的艺术之路起点在上海 2016-07-09 2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