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十载岁月变迁,如今的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下简称“12琴”)早已成为给大提琴带来全新音响美学的顶尖组合。虽说随着最后一位创始成员托伊许(Gotz Teutsch)于2007年离团,其中成员已几经更迭,但那份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却始终在此延续。
组建之初,“12琴”的演奏曲目多来自委约创作,能为这样一支同时拥有12位大提琴高手的团体作曲——如此不同寻常的工作,让受邀者们充满热忱,纷纷在最短的时间拿出新作。对于作曲家们的支持,“12琴”同样倾力回报,在十余年间首演了近40部新作,其中让·弗朗赛的《晨歌》、阿沃·帕特专为他们改编的《兄弟》等,早已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当肖斯塔科维奇听了他们录制的克伦格尔的《赞美诗》后,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可惜那时大师已身患重病,最终未能为他们留下任何作品。这份遗憾直到该团几年前在琉森音乐节首演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题献给他们的《迷宫》才得以些许弥补。
力推新作的同时,“12琴”充分发挥其特殊形式之所长,改编雅俗共赏的名曲,给听众带去不同以往的感受。起初他们只是将这类曲目安排在加演环节,随着大众对此呼声渐高,尤其是他们演奏的《昨天》等“披头士”乐队名曲,成为不少乐迷与之结缘的桥梁后,“12琴”开始尝试将改编曲放入正式节目,如今这已成为他们音乐会或是唱片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此,演奏家们也与听众一样乐在其中。因为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乐曲,不仅能带给大众更多欢乐,也让平日身处柏林爱乐、以演奏古典音乐为重的他们找到了自我调剂的方式。
由于每年能用于巡演的时间有限,更多时候,乐迷们只能在唱片中与这12个忙碌的柏林人相遇。所幸该团在1978—2010年间录制的八张代表作最近被结集再版。从创建之初的古典作品集、“披头士”歌曲改编曲,到步入新世纪后接连推出的三张广受好评的专辑:收录维拉-罗伯斯、皮亚佐拉等人作品的《南美大逃亡》、为庆祝建团30周年而推出的首张爵士专辑《月光夜曲》、以经典电影音乐为主题的《时光流逝》,这一系列精彩的录音,让“12琴”色彩斑斓的演奏艺术尽显无遗。特别是《时光流逝》,得益于近年来与该团合作密切的著名作曲家凯撒-林德曼(Wilhelm Kaiser-Lindemann)的精心改编,充分发挥出“12琴”在营造极端对比方面的优势,以及细腻、灵动的风格,让听者在音符中经历了一场银幕盛宴。同样深得我心的是收录巴赫、门德尔松、威尔第、德彪西等名家之作的专辑《天使之舞》,它犹如“12琴”用纯净琴音建起的一片休憩心灵的园地,叫我暂别都市的喧嚣与生活的忙碌。
其实这次“12琴”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中的音乐会,选曲同样基于他们最近发行的两张艺术质量甚高的专辑:《花都巴黎》与《子夜琴吟》,以此开启人们对巴黎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双城记忆”。
“12琴”与法国音乐向来渊源颇深。早年弗朗赛专为他们创作的《晨歌》,日后从未自该团的节目单中消失,这次亦将被带来上海;对于德彪西、拉威尔、福雷、萨蒂、普朗克等人名曲的全新演绎,则反映出他们高雅的艺术品位;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香颂,也在他们的弓弦下散发出典型的法式浪漫气息。同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2琴”赋予南美音乐的迷人风情,尤其当演绎皮亚佐拉的作品时,他们总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出音乐中或忧郁凄美、或激昂强劲的情绪,且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这个夏天,就让我们随着“12琴”饱含和谐之美的琴韵,一同去感知那虽处不同地域,但却同样浪漫优美的“双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