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烬录
追问洪水:从1998到2016
李泓冰
  李泓冰

  洪水来得猝不及防,三分之一个中国都泡进水中。

  看着那些舍命用身体挡住洪潮的年轻面孔,看着他们浑身伤痛,倚着沙包疲惫小憩……心里一阵刺痛,联想到1998年那场同样让中国寝食难安的特大洪水,相似的惊涛拍岸,相似的年轻的脸,相似的举国动员。近20年过去了,当年被九江人民欢送的抗洪子弟兵,现在也是中年大叔了。而今天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当年才呱呱坠地。

  洪水初袭时,有人撰文,说汛情严重,但电视镜头封堵决口的,“满眼都是大型机械施工设备,几乎看不见现场人员,没有1998年抗洪时排成长龙扛沙包的战士,更没有子弟兵筑成的人墙,进步是巨大的。”

  乐观得略早了一些。

  没过几天,人墙、扛沙包、泥水馒头出现了,网上批评声也潮水般涌来——战士吃泥水馒头,是军需供应能力不足?某地领导亲临抗洪前线,图片是否摆拍?人墙沙包是否太原始落后,看德国神器用钢板挡洪水轻而易举,咱怎么不学?三峡大坝不是说能防百年千年一遇洪水?几乎是同步,官方和专家频频出面苦口婆心解释:泥水馒头是战士们没时间下堤享受饮食;带病出征的领导,其镜头只是在拍摄灾情时偶然捎带;所谓挡水神器需要诸多条件比如硬路基,即便发达国家在洪水面前也时常得靠人力运送沙包;百年千年一遇,是指大坝本身过硬到无惧特大洪峰,对中下游暴雨确实作用有限……

  舆情纷纭。质疑、感动、悲酸,甚至还有调笑,诸如“湖北只剩湖,找不到北了”之类的段子被疯狂转发,在生死存亡的灾难面前苦中作乐。

  20年过去了,是真的没有进步吗?

  洪水,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噩梦般相随。几乎每个民族的传说,都有洪水咆哮的巨大魔影。中国远古“水浩洋而不息”始有女娲补天,继之“疏河决江”的大禹治水;西方文明则靠诺亚方舟才从洪水中“重生”……洪水是浩劫,也是砥砺人类文明的利器。一人一家,都不足以对抗天灾,人类学会了集团作战,兴修水利,在越来越复杂的合作模式中,推动制度优化、文明传播和技术进步。

  20年,相对于五千年人类抗灾史,只是一瞬。除了物质层面、技术手段,中国更重要的进步,或许就在这追问、解释与反思之中。

  改革开放前,抗灾,往往沿袭战争年代的应急动员机制,不太重视对灾难的预防以及灾后的重建,对灾难的反思和诘问更是最大的忌讳。为了避免民众恐慌,政府会对披露灾害信息设限,对因灾死亡人数更守口如瓶。

  现在,公众的不懈追问促成了官方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权威媒体逐日更新因灾死亡人数和受灾损失情况已成惯例,对社会上的传言与疑惑,政府也会放低身段出面解释,让民众和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厘清国是,反省国难……

  因此,即便公众的追问未必全都妥帖,即便官方的释疑未必全都具有说服力,这仍然是一种进步。我们确实还没有到乐观的时候,外国神器不足恃,有形的大坝不足恃,在依然肆虐的洪水面前,我们都要放低身段,众志成城,在抗灾中继续砥砺技术、制度以及文明的进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6年夏令营热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互动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专版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上海需要发展三种意义的服务经济
三分钱也要贪?
事必躬亲
追问洪水:从1998到2016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追问洪水:从1998到2016 2016-07-09 2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