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共鸣”是一个多义词。心理学上对“共鸣”的解释是: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情绪。这里所说的“别人的某种情绪”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情绪。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看足球比赛时,当你喜欢的运动员踢进一球而狂热庆祝时,你在现场或电视机前也会狂热地鼓掌。“共鸣”和“同情”有别,但有时“共鸣”会表现得类似于“同情”。有一次乘公交车,一位男乘客上车后发现忘了带钱包,很尴尬,正在他一遍遍地翻口袋时,一位七十多岁(她是用“敬老卡”乘车的)的妇女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胳膊,说:“没关系,我有硬币。”她投了币,化解了男乘客的一场尴尬,也赢得了同车乘客赞许的眼光。
另有一次,某乘客刚上车时就发现没带钱而急得满头大汗,车上所有的人都无动于衷,致使这位乘客只得悻悻然地被司机放下车。其实,我们也不必指责同车的人冷漠,或者是缺少爱心,因为许多心理学的研究都证实了,人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
早先普遍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研究证实,这只不过是女人认为自己“应该”和别人“共鸣”,所以更努力地去做而已。实验显示“共鸣”不是天生的,没有性别的差别,但它和人们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例如:某人生活中经历过磨难,如离婚、丧子等,当别人因同样的磨难而极度沮丧时,就容易产生“共鸣”。
是否善于表达“共鸣”有基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学习的过程——我们要读懂别人的情绪,取决于我们向父母、向家庭和其他的人学习到了什么。
如果你从小看到的都是克制、冷漠,那就会觉得对别人的情绪无动于衷是对的;但如果周围的人对别人都是宽宏大量、诸多关爱,你一定从小就会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我曾有一位叫James的同事,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非常艰辛自不必说,给孩子的关爱也带了一份严厉。James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他的女友获得公司的“最佳员工奖”,他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奋;一次在旅游途中,他女友突感不适,去洗手间呕吐,James没有过去安慰她,依然故我地在手机上玩游戏,这使女友极为不快。
James后来解释说自己确实没有和女友的情绪形成“共鸣”,他还说如果是他自己呕吐的话,他并不希望有人拍拍他的背表示安慰。不过通过这件事他学会了怎样给别人以关心。有一次,他的女友出国留学考试不很顺利,他请快递公司送去一盒十分精致的巧克力和一支红玫瑰花,给了她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