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出梅后直接进入了高温烧烤模式。很多人喜欢大汗淋漓之后猛喝水来解渴,殊不知,出汗后猛喝水很容易导致心衰。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终身院长孙宝贵教授提醒,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本来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对于心脏功能本来就不好的人来说,快速猛喝水会加大血液循环容量,导致血压升高,极易诱发心衰。专家建议,心衰患者夏季饮水要根据汗液和尿液的排出量来确定,并且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补充。
猛喝水易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心衰
这天,年近六旬的吴先生在外出游玩景点觉得口渴,便在景区超市分两次买了5瓶矿泉水,并在半小时内全部喝完。然而,吴先生突然感到心慌、胸闷,浑身大汗淋漓,腿发软,一头栽倒在马路上。全家人一下子慌了手脚,连忙将老人送到当地医院,经检查,吴先生的心脏肌力已减弱,血液从心脏内已经泵不出来。
孙宝贵教授指出,夏天高温出汗,容易引起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压降低,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容易诱发心衰。而且大量出汗后,人们极易大量喝水,对于同样心脏病患者来说,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衰风险。同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突然大口饮水还可能引起血管迅速收缩,尤其是冰水更容易刺激神经,使得血管痉挛,导致心血管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病症。同时,大汗淋漓后猛灌水,还容易使得胃肠道里的血管突然受冷刺激而马上收缩,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孙教授建议:“尤其是对于曾经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夏季水的摄入量要根据汗液和尿液的排出量来确定,并且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补充。如果患者一次喝下太多水,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使血容量增加,增加心脏的负担,使病人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加重患者病情。”
一般来说,轻度心衰患者不用过于限制饮水;中度患者每天饮水量一般限制在1500~2000毫升,相当于普通一次性纸杯的6~8杯;重度患者每天限制在1000~1200毫升,相当于普通一次性纸杯的4~5杯。
夜间突然闷醒需警惕心衰发作
孙宝贵教授表示,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极其严重的心脏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贫血的人群,都属于心衰的高危人群。
他指出,高危人群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抓住早期心衰的蛛丝马迹,及早预防。比如,进行较剧烈运动时,感觉心跳明显加快、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呼吸急促,休息十多分钟才能缓解;运动耐力明显比之前差,更容易感觉疲劳,而且总是懒洋洋的;睡觉时,用原来的枕头会感觉呼吸困难,必须换高一些的枕头或是半卧,呼吸才能顺畅;晚上睡觉被突然的气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有时可能还伴有咳嗽;吸烟、受凉、吃饭过饱以及情绪紧张的情况下感觉胸部憋闷、疼痛,需要十几分钟才能平静下来。
孙教授说,以上这些情况都提示心衰的发生,心脏功能会逐渐减退,需要患者引起高度重视。
心衰患者夏季护心分三步走
孙宝贵教授建议,夏季“安心”,心衰患者可按照防、控、治三步走。
“防”指的是防贪凉、感染。孙教授表示,夏季闷热,心衰患者不要贪凉,少吃凉菜、冷饮、不洁食物,容易引起胃肠道感染,产生腹泻等问题,是心衰的诱发因素。
“控”指的是控制体重、病情。孙教授说道,心衰患者应保持稳定的体重,体重的急剧增加或下降都会增加发病的风险。“举例来说,一周增加或减少两三公斤,会引起血容量的变化,加重心脏的负担。除非患者出现水肿,医生要求一周必须减掉一定量体重,才可减重。”另外,心衰患者还应定期体检,监测病情发展状况。生活中也要时时监控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治”则是说对症下药。孙宝贵坦言:“临床上我们已经见到许多的心衰病人由于擅自停用西药或者减少药量,使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恶化的现象。”他强调,治疗心衰时,患者应遵照医嘱,定时定量吃药,配合治疗。因冠心病、风心病、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心衰患者,应通过控制病因来防心衰,尽量掐断原发因素。
此外,心衰患者还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注意休息。戒烟、少喝酒、适当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对已确诊为心衰的病人,除应坚持药物的终身治疗外,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做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比如,饮食要低盐、控制水分的摄入、进食不可过饱,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多吃蔬菜以及适当运动,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专家简介
孙宝贵
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终身院长。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等12家国内学会的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或主任委员。承担和参加各种科研项18项,共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9项,国家专利5项(3项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专利奖)。擅长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术,以及PCI等介入性心脏病治疗手段方面有特殊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