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不愿再挑重担
在许多人眼里,欧洲似乎是“要不要军备皆可”的大陆。由于欧盟国家签有《共同安全与防务协议》,除了靠近俄罗斯的中东欧国家,或是正忍受难民潮的国家,多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都似乎把军备当成“可以暂时放下的包袱”。随着金融危机蔓延、欧洲经济复苏乏力,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不愿再把资源投入防务事务。围绕《共同安全与防务协议》展开的行动也越来越难以达成一致,谁应该出兵、最终该达成何种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动用哪些手段等,总会成为各国争论推诿的焦点。
俄《观点报》透露,自2003年以来,欧盟实施的大部分联合军事行动都属于抗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等非传统安全行动。这并不是说欧盟集体安全不需要国土防卫、武力威慑等传统军事行动,而是许多成员国希望把“硬骨头”扔给别人。2008年后,从亚丁湾反海盗、遏制中东极端组织扩散,再到支援乌克兰行动,欧盟集体防务行动主要从英、法、德等国抽调兵马。2013年12月欧洲理事会的28国首脑都表示愿意推进欧盟在一些关键防务领域展开合作,但在投资和运营方面还是出现“寡头化”局面,就英国来说,不仅要“挑重担”,还得向许多二流欧盟成员国提供军援。很显然,对英国军队来说,欧盟很大程度上空有“联合”之名,没有“互惠”之利。
有意思的是,同为军援项目,英国如果走北约途径,却能“赢得人气,捞得实惠”,例如在北约军援波罗的海三国的行动中,英国不仅从北约获得大量专项资金,还能从美国获得防务协助和资金支持。
“多边”向“双边”转化
分析人士指出,英国带头“脱欧”,实质是欧盟多边协商机制与“削峰填谷”补贴政策失效的结果。英国路透社认为,“疑欧主义”不仅在英国,在所有相对发达的欧盟成员国中都存在,它们自认为当奶牛当得没有尊严,也没有效果,徒然养了一大堆“懒汉”。具体到防务领域,英国的“脱欧”示范将加剧欧盟共同防务项目的复杂性,尤其大量多国合作项目将向简单化的两国合作转变,从而降低开发风险,当然合作方的负担也势必进一步增加。英国《飞行国际》指出,总价值超过200亿欧元的A400M运输机是欧洲最大的防务合作项目,但各参与国都想把自己的需求列为优先项目,并且不想为“对本国无用的功能”分摊研发费用,导致研制进度多次受到干扰。
正因为“捣蛋的比实干的多”,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盟国家已经改变“入伙越多越好”的想法,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往往被效率低下所抵消。目前,英国和法国、德国等欧盟“一流成员”的双边军事合作,以及基于北约框架的多边军事合作照常进行,这有可能成为今后欧洲防务合作的主线。以英、法军事合作为例,两国包括共用航母、组建联合部队、战机联合操作等40多个领域的合作正在持续推进。根据已有协议,从2020年起,英法将共用航母,以保证任何时候都有一艘航母在海上执勤。两国还将成立一支3500-5000人的“联合远征部队”,用于参加北约、欧盟、联合国或是双边的民事和军事行动。更有甚者,两国还将在核武领域展开合作,英国仅有的“三叉戟”核导弹未来将运往法国,由法国进行维护和保养,同时两国还将共同进行模拟核试验,并统筹战略核潜艇的巡航任务。
欧洲防务将由谁掌舵?
有意思的是,有关英国“脱欧”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西方媒体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分析人士指出,英国是美国军事战略的坚定追随者,由于担心北约地位受损,以及德、法两国掌控欧盟防务主导权,英国一直与欧盟防务一体化建设保持距离。2011年,欧盟曾提出常设军事总部,却因英国反对而作罢。2015年,德国防长公开支持成立欧盟军队,英国首相则多次声称,英国绝不支持任何形式的欧盟军队。《卫报》等媒体认为,英国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建立欧盟军队,英国“脱欧”或许是成立欧盟军队的契机。
不过,在前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看来,英国“脱欧”后,欧盟建立统一军事力量的努力依然“没戏”,美国控制下的北约将进一步巩固在欧洲防务领域的“老大”地位。他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称,目前很多英国军官在欧盟和北约中“身兼二职”,或是在欧盟军事体系中任职。英国退出欧盟后,英军将有更多资源和人力可用于支持北约。考虑到欧盟的总体军力将因失去英国军队而大大削弱,欧盟将不得不更多地听命于北约。另一方面,如果英国希望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就必须寻找新办法来展现自身价值。可以预计的是,英国会继续加强在北约内的良好表现。斯塔夫里迪斯不无得意地说,北约与欧盟暗中进行的“军事竞争”未来将会走向消弭,因为后者将“识时务”地让出地盘,转而在诸如非传统安全领域发挥作用。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