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实事工程、业委会换届改选、居委会的钱花到哪去了……这一桩桩大小事务或多或少都关系到每个居民的利益。不少人都知道上海有个市民寻访团,专为城市管理“挑刺”,但走进每个小区,谁来为居民的公共利益看紧“钱袋子”、盯牢小区大小工程?
近日,我走进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发现这里的居民区在本市率先成立了一个叫“居民监督委员会”的新生事物。其中海园居民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居民监督委员会”被居民们形象地称为“挑刺委员会”。如今,这个“挑刺委员会”已经全覆盖到静安寺街道的11个居民区。
在静安区,从老静安的全项目大修,到新静安的“美丽家园”,老百姓的老房享受的“福利”越来越多。但既然政府、个人等出了钱,就得把事情办办好。在居委会,我见到了年逾70岁的徐兴泰,居民区书记介绍,他可是居民们“过五关、斩六将”、层层选出的居民监督委员会主任。虽然已经进入“古来稀”的年纪,但他老当益壮,练就了一副“挑刺”的“火眼金睛”。
每逢居民区大修,他都全程监督,在施工过程中专职“挑刺”。一次,他看到施工人员在维修屋顶,“我爬到在修房屋旁边另一幢更高的楼顶层,从上往下看,发现了‘猫腻’,铺设的防水层并不是防水材料,而只是一层薄毡子。我当场就提出了疑问,但遭到了施工队的否认。”徐兴泰很执着,“于是我戴上老花镜开始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原来屋顶防水层的材料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都能往上铺设的,不防水的材料还有不少安全隐患。有了底气后,我就和居委会干部一起找到了施工队负责人,指出他们偷工减料。起先对方依旧不肯承认,但随之而来的台风证实了我所言非虚。经此一事,施工队长立刻严肃教育批评施工队员并马上采取了补救措施,还向我道了歉,他们从此也见识到了监督委员会的‘威力’。”
现在,居民监督委员会不仅要对政府的实事项目落实情况发挥监督作用,静安寺街道制订出台的《静安寺街道居民区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定》中,对“挑刺”范围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居民监督委员会主要对居委会决策、资金、人员及项目实施等“四类八项”工作进行监督。
不仅工程项目有“监理”,居民监督委员会里还有财务出身的委员,给居民看好“钱袋子”。海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红芬说,在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之前,居委会1年的经费只有10万元左右,现在又增加了一笔15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钱多了,担子也重了,这些钱能不能用到居民心坎上,大家都很关心。”
在居民区的公告栏上,我看到许多居民区的公共事务全都张榜公布,居民委员会名单和照片也都公示出来。小区廉租房、低保等事项,居委会不能自说自话自己决定,而是要交给居民监督委员会事先审查,监督委员会可以对公开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公开程序是否规范等全方位监督。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居民区监督委员会在公开内容上签署意见。对公开事项存有异议的,居民区监督委员会向居委会提出,居委会应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对于应办能办的要及时处理。居民区监督委员会还定期审查居委会的财务报表等,对有争议的,可以请居委会作出说明。
“对居委会来说,有了监督委员会,看似做什么事都有人‘盯’着,仿佛被戴上了‘紧箍咒’,但其实监督是对权力的制约,也是对干部的保护,更是对群众的负责。”张红芬说。虽然多了“挑刺”的,居民区书记们反而觉得更安心了,各个居民区纷纷开始复制推广海园居民区的做法。
但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们看似权力大,也曾遭遇质疑。近日,在一个小区业委会的改选中,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也作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计票。有个别居民提出质疑,“他们既不是政府部门的,也不是居民代表,凭什么参与计票?”于是,居民代表们现场投票决定是否让他们参与计票。最终除了个别人,其他人全部投了赞成票,可见老百姓的公信力是居民监督委员会最大的“靠山”。
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胥燕红认为,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在党建引领下开展好社区自治和共治。居民区监督委员会聚焦党务、居务、财务,把居民群众力量动员起来,把社区大事小事监督起来,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实现了群众对社区事务的有序参与,既是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在最基层的延伸,更是社区自治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