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课堂
与以往一般概念的进校园做讲座不同,这次上海评弹团在三所大学的讲课都是作为学校的正式课程进行的,比如昨天上午在东吴大学的讲座就是沈惠如教授为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开的“曲选及习作”课的第一节课。也正因为是正式上课,而不是针对评弹爱好者或者有兴趣的学生,所以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几乎全是零评弹基础知识的“白丁”,问的问题也有些“特别”。比如在师范大学,秦建国就被问到:“你说评弹书目非常丰富,到底怎么丰富,能否说一下?”秦建国说自己也无法说清楚到底怎么个丰富法,只好狠狠“吹捧”了下评弹:“戏曲中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有的戏曲未必有。”而在文化大学,高博文则被问到为什么排了林徽因而不是陆小曼或着张幼仪,高博文表示排林徽因并不着眼于她与几个男性的纠葛,而是更多考虑到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她身上的正能量更多一些。”
说感受
面对不同的受众,评弹团两位主讲花功夫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高博文说:因为台下的学生几乎对评弹一窍不通,所以自己在讲的时候选了江南的园林、江南的生活方式以及海派文化等作为切入点,选的表演曲目也尽量是学生知道背景的,比如《白蛇传》《长生殿》;高博文说:虽然对于评弹来说,《珍珠塔》《玉蜻蜓》等作品更经典,但光要说清楚这些故事就要花不少时间。
秦建国则表示,以往来台湾演出的大都是“会书”性质,事实上用《林徽因》这样一个完整的大的作品做推介效果要更好。“两所大学讲下来感觉学生对评弹并不抵触”,秦建国认为,传统艺术如果能得到更多的推介、传播、宣传的话,当代的年轻人也是能接受的,“多讲一定有效果,昆曲也是这样慢慢起步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