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3年9月底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便承担了非同一般的历史使命,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试验田”。尤其是金融改革上亮点不断、成果斐然,逐步开展了包括自由贸易账户业务、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金融创新试点。
这些金改举措对激活企业活力带来哪些影响?昨天,记者走访了位于外高桥的药明康德集团。“我们起步在外高桥,扎根在自贸区,真正体会到自贸区制度创新带来‘真金白银’的好处。”
创新政策
两个工具一项便利
药明康德集团作为上海自贸区内的重点企业,目前在全球设有26个研发生产基地,“走出去”已经成为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上海自贸区成立后,集团先行先试了其中一些金融创新政策。“目前我们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是‘两个工具、一项便利’。”药明康德集团财务高级副总裁龙江表示,“两个工具”指的是: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和FT自由贸易账户。“一项便利”,是指对外投资管理从审批制到备案制。
据介绍,在上海自贸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新政出台前,药明康德国内的资金账户和境外的资金账户各自独立。如果境外公司有临时资金需求时,尽管国内账户有多余资金,却“远水不解近渴”,只能在境外向海外银行直接借款,产生不必要的利息支出和费用;或者让境内子公司向境外分红,同样会产生不必要的税负,流程拖得长,费时费钱。
自贸区推出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新政后,在自贸区和银行的积极支持下,药明康德第一时间设立了跨境双向资金池,通过在自贸区内开立的人民币专用账户将境内账户和境外账户对接。通过该项制度,公司在世界各地的20多个经营实体的资金可以融入全球化的集团资金管理体系下,在境内外的资金可以实现双向自动归集,有效降低了财务成本,提升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提供实惠
自由选择市场交易
FT账户同样让企业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由于FT账户可以让自贸区内公司利用境内外在岸和离岸两个汇率市场,根据外汇市场情况,自由选择在岸市场或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交易汇率,挑选最佳价格,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
比如,今年9月1日,药明康德通过FTE账户(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收到一笔境外汇入3000万美元货款,询价后发现,在岸美元报价比离岸美元报价低,便选择在离岸市场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比在境内市场结汇多得人民币68万元。据了解,去年集团平均每月有近3000万美元的流转资金,通过自贸区的金融制度创新多收了许多“真金白银”。
简化审批
突破瓶颈抓住机会
此外,自贸区境外投资管理方式从审批制改革为备案制,也大大简化了企业跨境直接投资的审批环节。比如,如今自贸区管委会对3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并且由自贸区管委会一口受理。将原来需要耗费数月的多部门、多流程审批手续,简化为“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企业只需在管委会递交申请材料,发改委和商务委的职能均在管委会内部进行流转,整个流程缩短至5个工作日。拿到备案证书后企业即可到银行申请汇款,时间上比以前至少能节省2个月左右。这就突破了以往跨境投资审批慢、程序复杂的瓶颈,让公司能够及时抓住国际市场上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