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而近日传出的上海老城隍庙五香豆食品有限公司老厂长要离开的消息,在业内引发不少关注。虽然老厂长早已退休,此次只是不再返聘。但是引入新的团队运作之后,“老城隍庙五香豆”的品牌能否在创新中坚守,“老上海”的味道能否继续被传承,这无疑考验着“新掌柜”的智慧。
“五香豆”全名“奶油五香豆”,民国时期由上海城隍庙“郭记兴隆五香豆店”首创,故又称“城隍庙奶油五香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香豆”已经成为上海特色产品,沪语有“勿吃城隍庙五香豆,等于呒没来过上海”之说。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五香豆”还被列为特供商品,深受国内外友人和社会名流的青睐,商店还经常送货到当时闻名的锦江、和平等大饭店,供外宾品尝。
说到上海的特产,人们往往会想到城隍庙的五香豆、大白兔奶糖和南翔小笼。脍炙人口的“五香豆”更是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最具表征意义的味觉符号。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五香豆”面临着与其他老字号食品一样的问题。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以往的市场地位,在坚守传统之中寻找消费的新趋势,是摆在每一个“新掌柜”面前的挑战。
近年来,不少上海老字号的“新掌柜”频频出招:大白兔奶糖携手法国时尚品牌推出限量珍藏版;118岁的上海家化,推出首个全品牌数字化E-store体验店;英雄金笔“牵手”施华洛世奇,共同设计打造女性系列笔;上海永久的年轻设计团队“乘思”(Crossing),对产品进行“复古”等形式的包装,吸引城市里非骑车群体加入骑行一族;老凤祥相继推出“天生一对”、“我心飞翔”、“风之系列”系列新品,为传统首饰注入时尚元素。
在当今这个求新求变的社会中,老字号要活下去,要活得更好就不得不伺机而“变”。然而,老字号声名在外,老店要想“新开”,顾客自然会有个比较,如何不失传统又要有新意,这才是让新掌柜费思量的一个头等难题。纵观上海老字号的这些创新举措,市场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一些老字号将“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摆错了,过分追求了眼球效应而忽略了“工匠精神”。
说起“工匠精神”,我们常常会想到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日本,不仅百年企业数是世界最多,而且百年企业占全国经济产业的比例也位居世界第一。据一项统计显示,日本经营了超过1000年的企业有20多家,超过500年的企业超过140家,超过100年的企业有25000多家。在业内人士看来,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于生产过程的一丝不苟,更是高度重视员工、重视顾客、重视地区社会的孜孜追求。正是对于产品人性化的设计和精益求精、长于细节的特质,让日本企业经过一代代的发展,仍能在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我们许多老字号企业来说,借着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家当”做做生意,要想“温饱”其实并不难。但是“新掌柜”们期待着能够让企业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就曾经说过,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曾经的传统,在“新掌柜”的手中获得回归,已经被市场“OUT”的东西重新变成最“IN”的时尚,这本身也是一种“工匠精神”。
事实上,在业内看来,老字号陷入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暂时难以改变的体制因素,研发和创新能力缺乏更为明显。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并不缺少创新,但缺少好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这点对于老字号来说尤为明显。
对“家当”把得“门儿清”,用时代元素擦亮招牌,老字号的“新掌柜”们,我们对你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