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巷深深觅“乡音”
谷一飞
  谷一飞

  南京西路860弄与沪上众多弄堂一般,朴素无华,毫不起眼。但就如“曲巷深深通竹所”所形容的意境,行走在江南小巷总有一番不经意奥妙在前方——前排房屋的横亘,如同天然屏障,让这里距繁华仅咫尺,却能隔断喧嚣和嘈杂。间或响起的弦索弹拨和吴语吟唱,使人自心底顿生静谧与祥和。

  遇到晴好天气,丝丝缕缕的阳光躲过周边高低错落的建筑物洒播下来,书场大门上方陈云亲题的“乡音书苑”四个大字有如刷上新漆般泛出光泽。眯眼仰头望去,错落晕染的光晕不仅依稀可辨,还随意组合成了珠串之态,散出五彩之韵。也正是在这块黑底绿字匾额的见证下,一批批演员和一茬茬听客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在古今演义的讲述中,感悟着家国情怀。经年累月,原本聆听故事的他们,亦被有心人记录为一个个篇目、一个个角色,有长有短,或大或小。

  “泡上一杯好茶,嚼起一块花生糖,端坐一张舒服椅凳,听上一段好书……”,在评弹艺术家高博文的回忆中,沪上老听客们对于评弹书场从来有着一系列不成文的标配。他们的孜孜以求和严格挑剔,最终让“乡音书苑”得以应需而生。1985年,在常熟一家乡镇企业的资助下,上海评弹团利用一楼的会议室翻造了全新书场。随后的几十载岁月中,这里始终恪守着“软硬兼备”的管理标准,逐渐在本地、长三角乃至海外华人群体中声誉鹊起,成为了评弹领域独树一帜的“高大上”书场。

  先来数数演出阵容,在这个“码头”上,始终明确唯国家二级演员以上职称才能登台的“超高起步价”。如此严苛立规,虽然让不少从业者望而生退,却也使更多评弹艺人有了一种自我加压的艺术追求——“书台生涯想要圆满,唯有在乡音演上一遭”。早早划定的这条艺术高门槛,让入得门者丝毫不敢松懈,欲上台者加紧打磨技艺,前跑后赶的氛围中,一批批经典篇目得以精益求精和广为流传。

  从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细细数来,包括红学界元老魏绍昌,新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秦瘦鸥……来过这里的名士贤人颇多业界大家。看着茶盏中渺渺升起的氤氲,细听高博文带有苏州话尾音的娓娓讲述,一个个岁月片断的闪回拼接后,对于这门古老艺术感召力的感慨油然心生,达到“篇篇入耳,声声入心”的境界。

  那些年里,各式“票据”极为紧俏,如果还能有幸拿到“月票”、“套票”之类的物件,绝对值得好好显摆。也因此,不少持有者在验证检票时,动作幅度恨不能多停上几顿,方便旁观者能够看个究竟,让艳羡目光在自己身上多驻留一会。而对于众多评弹迷而言,拥有一套“乡音”演出长票,也即意味着能稳定地享受到上海评弹团上乘的艺术作品和演出环境,绝对是在这个圈子中属于资深专业粉丝的待遇,用他们的话来说——真正“值了金子,赚了银子”。

  但从来僧多粥少,更何况是以玲珑袖珍见长的评弹书场。有鉴于此,很多求票者将最大期望寄于书场定期组织的换票日,希望运气够好碰上有短暂回国或将要出国的老听客在此场合出让。附近的居民对此也心知肚明,凡有长队排起,也即意味着更换书目的日子到了。

  于是,自前一夜的凌晨起,或换票、或让票、或买票,大家伙齐刷刷聚拢在狭长曲折的860弄堂里,虽然人数众多却保持着安静有序。人们一边与周围熟知轻声交谈,一边等候天边绽放出鱼肚白,在心中憧憬着将有哪片书场小小空间与自己邂逅……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著名影星夏梦的母亲长年坚持来此听书,而且始终以最正式的妆容和着装出现。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老人家每次都会乘坐一辆当时已极其罕见的人力三轮车前来,待她入书场坐定,车夫则在外休息,结束时坐车离开,不变习惯一直保持了十数年之久。这里还曾有过一位百岁老听客,座位在一排中央位置的他现场听书至103岁,每次还总会带些点心巧克力与邻座熟人分享,尽显上海“老克勒”的优雅风范……

  而更多来“乡音”的观众则并不满足于聆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良好的教育背景让他们有底气以挑剔的眼光点评作品和演员——从故事的背景设置、技巧风格的演绎、噱头手法的收放,到女演员的旗袍与丝袜是否匹配,男演员的长衫是否贴身、白边是不是干净……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也难怪有演员评说,“在此处说一个钟头,抵得上其他书场演两个小时。只因为这里的观众太懂行,唯有对作品极度用心才能应对”。

  回首过往,一辈辈演员将满满真情倾注于三尺书台,由此得以收获来自一代代听客的接棒力捧,这番情景恰似晚明戏曲家袁于令所描摹的“泛情论”美学——“盖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以剧场假而情真,顾曲者尤属有情人也……倘演者不真,则观众之精神不动;然作者不真,则演者之精神不灵”。

  而今,修缮一新的书场已然“老店新开”,更为舒适的环境和更为舒心的服务,迎来老听客闻讯回归,新书友循声而至,共同重温一回回篇目的抑扬顿挫,体味一曲曲雅奏的弦琶琮铮。想来,正是对于“情”和“真”的执着,支撑着“乡音”走过三十载。而无论台上台下,对于这两个字不变的坚守初心,亦将让这方位于都市中心的评弹天地薪火传承,未来可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5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康复/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保健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特刊
   第B02版:特刊
   第B03版:特刊
   第B04版:特刊
   第B05版:特刊
   第B06版:特刊
   第B07版:特刊
   第B08版:特刊
我说鹤坪
我对素食馆子的一系列私人要求
曲巷深深觅“乡音”
书法
省城广州
一起快乐弹琴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曲巷深深觅“乡音” 2016-09-26 2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