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小女孩荻荻今年十一岁,读小学五年级。她的语文老师非常敬业,除了给学生们教授统一的课文之外,还挑选一些课外读物授课。
近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教了《诗经》的“蒹葭”一诗。何谓蒹葭?老师的解释是,“蒹”为没长穗的芦苇,“葭”为初生的芦苇,蒹葭二字组合,选“没长穗的芦苇”一意作解。
老师的讲解无疑是规范的,有字典和多种注解本佐证。但是荻荻在做家庭作业时,却对蒹葭二字给了不规范的解释: “少年芦苇”。
我到她家喝茶,无意间看到她的语文家庭作业,被这四个字照得眼前一亮!好注解,太美妙,太形象了!只有天真的孩子们才能想到这么富有想象力的活泼可爱的句子!我情不自禁对荻荻竖起了大拇指。
遗憾的是,这篇作业却没得到高分。老师用红笔画掉“少年芦苇”四个字,填上标准答案: “没长穂的芦苇”。
荻荻垂头丧气地对我说,你昨天还夸我呢,我差点儿不及格!
我心里百感交集,不知说什么好。老师对标准答案的执着或许有她的道理,但我仍然要再次为“少年芦苇”竖一竖大拇指!